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可以說至今中國對於品牌的認知和建設領域的知識還很薄弱。

或許大家都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蘋果、星巴克或者麥當勞和漢堡王,畢竟大家都體驗過他們的商品和服務。誰還沒有買過蘋果手機、喝過星巴克的拿鐵或者領著小孩子到麥當勞吃上一頓大餐?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消費者在體驗過後某個品牌的產品之後,就很自然的成為了這個品牌的忠實粉絲。到底一個品牌擁有什麼魔性能夠如此的拴牢自己的消費者呢?就好比熱衷於和可口可樂的消費者堅決不會購買百事可樂一樣,到底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選擇?

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這種令人著迷的品牌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是也很稀少。根據調查發現,在全球10000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消費品公司裡,能夠做到讓消費者成為自己狂熱粉絲的僅有100家。這些品牌被人稱之為魔力、光明、快樂、滋養、想象力和全然的喜悅,能夠獲得用戶的持久的信任、忠誠和熱愛,甚至是虔誠的支持和宣傳。在粉絲、追隨者和信徒的眼中,他們就像是宗教。

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的貓爪杯。

看似這件事只是“星巴克出了一款貓爪杯,很美,質量很好,限量的,很多人都想要,買不著,打起來了”,實則在這背後有著一連串的因素促成了大打出手的結果的發生。

星巴克每年都會出限量款的杯子,而且像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都有出過限量款的產品,為什麼偏偏今年因為貓爪杯打起來了?

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緣由:星巴克出了一款創意貓爪杯。

主要觸及人群:和星巴克常客、養貓人、其他的客人。

售出數量:一千套。

觸發點:飢餓營銷,1000款全部賣光——加售——再賣光——打架哄搶。

分析:為什麼星巴克要選擇貓作為這次的主題呢?

有兩個點:湊巧了;喝咖啡的人群裡有一大部分年輕人忠實於養貓。

年輕人為什麼喜歡喝咖啡?多是滿足心理需求。(鮮有聽說過喝咖啡能喝飽的)

年輕人為什麼養貓?消除寂寞,滿足心理需求。

共同點有了:因為貓而引起了消費者的心靈共鳴。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所飼養的寵物多達6700萬隻,寵物市場十分龐大,熱衷於擼貓的人養貓的原因在於將情感寄託在了貓的身上,慰藉自我的心靈。星巴克的杯子正是和擼貓之人引起了共鳴,擼貓人數遠遠高於1000款的貓爪杯供給數量,所以導致了哄搶的局面。再加上飢餓營銷,搶到之人的互相炫耀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應,導致大家都想得到這款杯子。最終由這款杯子得出的結論是:並不是杯子多麼的吸引人,而是人的內心是多麼的“空虛寂寞冷”,需要安慰和寄託。

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好像和信徒信封品牌的話題其實有一些遠了,其實不然,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會像信徒一樣信奉某個品牌。

拋開貓和貓爪杯的問題,我們來研究下全球最受歡迎的一個品牌:蘋果。

如果讓大多數美國或者歐洲的大部分消費者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品牌,他們通常會說“蘋果”。但是蘋果公司在實際中並沒有享受到一直都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司的稱號,很多時候也都在積極的改革和掙扎當中。

尤其是在喬布斯執掌蘋果公司之前,蘋果公司只是一個二流的生產智能設備的公司。在喬布斯執掌蘋果公司之後,將蘋果公司從苟延殘喘中拯救了出來。

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年輕的喬布斯深知消費者真正的需求。他知道品牌與顧客之間建立情感連接的重要性。當蘋果公司最終深入到音樂愛好者的內心,深入到顧客的靈魂深處的時候,蘋果同時也正是通向奇蹟的時候。

在對蘋果的顧客做調查的時候發現,多數受訪者的回答是“蘋果公司的產品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蘋果公司本身就是一個故事的載體,是一個關於創新、信徒、和傳承經典故事的載體。史蒂夫喬布斯正是一位創新者,音樂愛好人是忠實的信徒,而傳承下來的則是市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公司。

為什麼顧客會像信徒一般信奉某個品牌?

排名前十的其它公司的品牌增長與此類似,他們都找到了與消費者之間建立情感鏈接的方式,然後根據提供滿足這些情感的技術和功能特徵。他們的最高明之處就在於將顧客轉化為忠誠的信徒般的顧客。這些品牌信徒不僅自己會熱衷於購買,還會引來周圍的親人鄰里朋友推薦他們購買,給他們講述品牌背後的故事,為品牌做傳播。這正是口碑營銷的力量,它的力量遠遠比廣告傳播影響要大得多。

忠實的顧客可以是任何年齡段的人,也可以是品牌的主要消費群體,那麼如何要獲得信徒般的顧客呢?

想要將顧客轉化為信徒般的忠誠顧客,需要品牌給予顧客全方位的信任、忠誠度和認知。保證質量和效果統一,保證定位精準不會產生認知障礙。

整體來說,目前中國對於品牌的建設還很薄弱。雖然中國有錢人眾多,在國外熱衷於購買國外的奢侈品牌等,但是卻被外國人或者部分國人認為是暴發戶,花錢做消遣。

有這樣的言論這正是因為他們不是這些品牌的忠實信徒,不懂得品牌背後的情感鏈接和品牌故事,才會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同時也說明中國人對於品牌的情感認知還很少,需要普及,需要重新對品牌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