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全文共5000字,閱讀大約需要30分鐘。

  • 《大秦帝國》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 《大秦帝國》有哪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歷史細節?


《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1打破“先入為主”的偏見


“秦任用酷吏商鞅變法,走上富強,繼而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這是我們從小到大從歷史教科書上學到的知識點,直到有一天有幸拜讀了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不禁仰天長嘯,知識點都白背了。


《大秦帝國》以秦魏“少梁之戰”為開篇,秦獻公身中毒箭,臨終前,大雪紛飛,坐著步輦,看望老兵,一番話,讓老秦人淚如雨下,:“諸位跟隨我戎馬一生,老了卻還在這裡吞風咽雪,老夫對不住你們”。


繼位新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貫徹變法,兵強馬壯,倉廩富庶的秦國得以東出,逐鹿中原。


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對六國一一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化解了六國的合縱之謀。


秦昭襄王文有範睢,武有白起,一文一武,幾定乾坤。


秦莊襄王雖然在位三年,一是重用呂不韋為相,攻克韓國的軍事重鎮成皋和滎陽,秦兵可以直達魏國都城大梁;二是利用趙國和燕國的戰爭,攻取趙國三十七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實力。


“秦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這其中的艱難曲折甚至是屈辱隱忍,著實鮮有人知。


2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商鞅父母皆亡,列國漂泊。本是魏國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囑咐魏王要重用商鞅,魏王不以為意,無奈,公叔痤又建議魏王不用就殺了他,魏王卻不屑動手除掉一個小小中庶子。上將軍龐涓卻大為驚駭,生怕這個商鞅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百般打探,最終還是放過了商鞅,認為他不堪大用。


商鞅輾轉來到秦國,與秦孝公一見如故,恨不得跪在地上相互給對方磕頭,商鞅遍訪秦國各地,甚至深入秦國偏遠的地區,同時,他也對列國各自的優劣瞭然如心,他提出的變法主張:獎勵農耕以富國,激賞軍功以強兵,統一治權以正吏,化俗齊風以聚尾。


自春秋以來,貴族封地世襲,天子打仗都要依仗他們出錢出力,商鞅廢除貴族封地,瓦解與之相輔相成的特權,使得權力迴歸中央。


商鞅的變法非常徹底,除了開刀貴族,還整治民風,秦國民俗荒蠻,大損秦人身體,商鞅頒佈法令,除夫婦外,男女一律分局,取締寒食和髒亂痼疾。


變法後的秦國,建立了新軍:三萬精良鐵騎,兩萬勇猛善戰的步兵甲士,秦國終於可以縱橫天下。


商鞅這樣的曠世奇才,怎會不懂“鳥盡弓藏”的道理,他的使命已經完成,已經展示了自己的為政信念,完成了自己的治國志向,變法也走向了正軌,按理說,商鞅是可以全身而退,可是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車裂之刑的下場?


秦孝公到死都視商鞅為知己,君臣二人並無二心。但是繼位的太子秦惠文王跟商鞅可是有很深的芥蒂,這個以後有機會展開講。


商鞅的死是自我成全,並沒有惶惶不可終日,也沒有跪地求饒,更沒有鳥盡弓藏的悲涼。商鞅知道自己在老秦人心目中的地位,死了的商鞅,比活著的商鞅更能夠穩固變法成果,老秦人對商鞅的愛戴,會更上一層,所以他坦然赴死。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只是給秦國老貴族一個交代,但是最終卻沒能滿足秦老貴族的願望,繼續擁戴商鞅的變法,著實腹黑心狠。


《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白起發於卒伍,做卒長的時候便是鐵鷹戰士,騎戰步戰,以及各種器械無不精通,戰場算計之精到,戰法部署之高明,殺敵勇氣之豐沛,決斷膽識之果敢,幾乎都是樣樣精通。


三十多年來,只要白起領兵,任是大戰,惡戰,秦軍戰無不勝,久而久之,秦軍士兵都將白起說成是“戰神”。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降兵20萬,(有人說是45萬,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秦趙大軍對峙,各領兵約50萬,雙方在長平互砍,手起刀落,41天以後,被秦軍圍困,斷水斷糧的趙軍,怎麼可能還剩下45萬?)。


範睢和秦王甩鍋給了白起,殺降命令是白起下的,但是他也是別無選擇。20萬趙軍放回去,這場滅國大戰白打了。20萬趙軍放逐巴蜀,保不齊日後又跑回齊國,還是白打了,抓起來,這光吃飯也得把秦國吃垮,自古燕趙多有志之士,趙國人又血性,有骨氣,早晚秦趙還有一場血戰。


好了,小夥伴們,這個問題如果換成是你,請問該如何自處啊?


秦王關鍵時候讓白起退兵,煮熟的鴨子到嘴邊了,又讓人端走了。


白起殺降後,心力憔悴,一病不起,披頭散髮,一代戰神,從此隱退。


以下這段話摘自《大秦帝國》,論述為何不能殺降,請大家拿出小本本記一下,日本人當年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如果真的有天譴的話,估計還沒開始。


“人世間的事,總是要有極限的,一旦你跨越了這道極限,即便強力不能將你立即摧毀,那驟然齊心的天道人道也會將你埋葬。諸多極限中,戰場不殺降,是最為醒目的”。


秦王向來倚重白起,當年自己的舅舅魏冉把持朝政,白起堅定的站在國家這一邊,力挺秦王奪權,“朋而不黨” 是範睢對白起的評價,白起這個人看似聽命於太后,聽命於魏冉,聽命於秦王贏稷,但是他真正關心的永遠是大秦的子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魏冉為了擴充自己的封地,出兵攻齊,白起卻拒絕了領兵出戰,最後魏冉親自帶兵出征結果大敗而歸,損失秦國5萬將士。


白起是一個有血有肉,胸懷天下的勇士,是個真君子,“人屠”這個稱號對他來說太不公平了。


《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範睢是個有大才無大德的人,但他卻不是一個小人。


秦王贏稷18歲繼位,但是朝政一直都由母后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其實這兩個人對於自己的繼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宣太后死後,舅舅的舉動簡直讓贏稷寢食難安,他公器私用,調動大軍攻打齊國擴充自己的封地,朝中培植自己的親信。


但是撼動魏冉必要一擊即中,否則自己小命不保,範睢的出現,讓贏稷一掃陰霾。在範睢的周密計劃下,趁著魏冉外出打仗,聯合白起,奪權,這其中的驚險刺激,權謀殺伐,等有時間,在跟大家細說。簡單點說就是沒有範睢,贏稷不可能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


範睢對內替贏稷奪回權力,對外勸誡秦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瓦解六國實力,深得秦王的信任。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毀在了,“睚眥必報,一飯之恩必償”的老套倫理上。


範睢作為秦國宰相,國之柱石,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可是他“謀國夾帶私仇,恩仇之心過甚”,力薦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兩個人,但是這兩個草包,壞了秦國的大事。


鄭安平曾經兩次搭救範睢,助其死裡逃生,範睢深知,秦軍無軍功不授爵,所以總是瞅準機會讓鄭安平立功,可算是等來了機會,秦將王齕領兵攻邯鄲,不敵,十餘萬大軍傷亡逃散,鄭安平率軍兩萬增援,兵敗被俘。


身為主將的鄭安平投降了,可是兩萬鐵騎拒不降趙,憑藉山谷激戰三日,幾乎全部戰死,只有三千餘傷兵做了俘虜。秦軍有規定,打仗的時候,主將戰死,領兵五百以上的將領斬首,身邊的護衛軍全部自裁,所以秦軍打仗的時候被稱為虎狼之師。可是誰也沒想到,主將投降了,真是笑到頭掉。


另外一個恩人是王稽,向秦王力薦範睢,算是伯樂吧,範睢舉薦他出使各國遊說,意圖瓦解各國合縱意圖,但是王稽居然見錢眼開,收受賄賂。最後被斬首。


秦法有令,舉薦人和被舉薦人是相互連坐的,任何一方犯了錯,另一方也難辭其咎。


我在這裡今天重點要講的不是範睢如何功虧一簣的,相反我要誇誇範睢與君王相處有道。


範睢自知難辭其咎於是向秦王提出辭官,秦王向來喜歡範睢,相對於範睢做出的貢獻,區區舉薦兩個蠢貨,這個可以既往不咎,我不禁要感嘆,為人臣,能夠做到向範睢這樣,也是很讓人羨慕了。


不但秦王不責備他,還認真的向他討教儲君的人選。秦王認為太子贏柱身體不好,而且不具備當君王的魄力,想要廢除太子另立儲君,想讓範睢出面,重新審核現有的皇室子弟。找出一個更合適的來。


各位,各位,如果是你,該當如何?


這是個跑斷腿,費力不討好的活,得罪未來儲君是個什麼後果,商鞅已經給範睢演示了一遍。範睢不愧是範叔。


歷時一年,範睢再見秦王,給出的建議是“儲君暫不能更換”,範睢對秦王說“子平看後”,或許贏柱資質平平,但是據範睢觀察,贏柱的子女中,有幾個堪當大用。秦王贏稷一掃陰霾,喜笑顏開,和範睢對飲直至大醉。


各位,範睢才是洞察人心的鬼才,常伴君側,洞悉君心,贏稷是真的打心裡想要廢了贏柱嗎?他擔心的不過是秦國能夠一直保持列國霸主的地位,一個合格的君主無疑是這一切的保障。


範睢的結局算是很體面,贏稷親自奉上餞行酒,君臣到最後一刻仍然心心相惜,範睢已經老了,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何必拘泥於死法。後世都會記住他身為人臣,為帝國立下的汗馬功勞。


2看《大秦帝國》質疑起了花木蘭


《大秦帝國》:打破偏見,正視秦史


小編只是實話實說,各位得饒人處且饒人。


《大秦帝國》中記述魏國大將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的情況:


身穿鎧甲三層,頭戴鐵盔,腰佩短劍,身背二十強弩並帶箭五十支,肩扛長毛一支,背三天餘糧,日行一百里後仍能保持戰力,整體裝備約五六十斤。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花木蘭雖然不是身處戰國,但無論哪朝哪代,身為步卒也好,騎兵也罷,盔甲,武器,整個重量下來,五六十斤不在話下,成年男子要想揹負這些行頭,百里行軍,仍然保持戰力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花木蘭一個女子,真的很難想象。


重甲騎兵向來是軍隊裡最精良的力量,選拔的士兵都要身強體壯,身穿重型鎧甲,手持長毛刀劍,頭戴鐵盔,一個女子作為普通士兵征戰沙場尚且吃力,真的很難想象,她還能身先士卒,領兵打仗。


匈奴粗糲彪悍,以騎射為能,遠則射箭,近則彎刀拼殺,電影《蒙古王》對於草原騎兵的裝備和彪悍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從秦一統華夏開始,匈奴始終為患,直到清朝才徹底解決。


雖然《花木蘭》這種藝術加工可以讓全世界的女性看的拍手稱快,但相比較於女性以這種方式叱詫風雲,個人倒是覺得孝莊皇后,更勝一籌。


孝莊一生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康熙親征噶爾丹,身染惡疾,危在旦夕,為穩朝局,孝莊拄著柺杖,出現在金鑾殿,滿朝文武瞬間俯首稱臣,不敢造次。


女性和男性在力量上不具備可比性,尤其是金戈鐵馬的戰場,更不具備優勢,但是女性的魅力和能力,不應該受到質疑,歷史告訴我們,女性是可以擔當大任,並且做的比男人更出色。


花木蘭可能在軍隊裡當個普通士卒,征戰多年仍然活著,也是個奇蹟了。


2吐血推薦

有兩本書,一本書是《大秦帝國》,一本是《明朝那些事》,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在給讀者講歷史,語言風趣幽默,內容細緻深沉。


其實相對於把時間浪費在抖音,微博,等快時尚平臺,不如靜下心來,多沉澱一些內容,碎片化的娛樂方式,並不會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平和,更多的是放下手機後的空虛和焦慮。


END


  1. 作者:劈柴餵馬,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的原創。
  2. 讀完了不點贊,你是魔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