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過鐵爐

韓拜生

鐵爐坡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部,自古以來便是南去楊家寺、秦嶺,北去關子,西通武山的交通要隘。據《秦城區區志》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9月、10月,賀龍、任弼時率領紅二軍團左縱隊右路軍和陳伯鈞、王震率領的紅二方面右路縱隊經禮縣、楊家寺一帶翻越竹嶺北去甘谷時曾路過鐵爐。小時候,這件事我不但只聽爺爺講起,也是聽著爸爸的講述長大的。時過境遷,三四十年的歲月雖然沖淡了我模糊的記憶,但永遠不能淡化我對往事的回憶。

據爸爸記述,那是1936年深秋的一個上午,他剛剛六歲,罌粟花還未完全落盡,人們像往常一樣在田裡收割鴉片,一支約莫三十八人、衣服襤褸的隊伍扛著槍、帶著刀來到了鐵爐街上。由於長期的兵患,村民看見陌生隊伍的到來驚懼不已,紛紛關閉了門戶躲了起來。曾祖母是個開面館的,躲不得,藏不得,只能硬著頭皮招呼生意,六歲的父親嚇的躲在曾祖母身後,抱著曾祖母大腿呆呆的張望著這些穿著怪異的隊伍。看見鄉親的規避,一個領隊模樣的人來到曾祖母身邊故意搭訕,他指著油餅和顏悅色的對曾祖母說:“老大娘,能不能給我們買個油餅吃啊,吃了我們給你給錢”,曾祖母怯生生的說:“油餅就是買的,你們吃,不要錢的”。說完,他們一人拿起一個油餅,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領隊看著年幼的爸爸,他一邊吃一邊和爸爸逗笑,並給了爸爸一個油餅。看見穿著襤褸,善良謙和的陌生人眾,曾祖母緊繃的神經也便放鬆了,她殷勤的給他們每人倒了一碗水,他們連聲稱謝,並與曾祖母攀談了起來,從他們口中得知,他們是紅軍,是毛主席的隊伍,曾祖母雖不大明白,但也略知一二,畢竟柴宗孔曾多次在我家店裡投宿,知道紅軍是人民的隊伍,曾祖母忐忑的心總算安靜了下來。他們向曾祖母詢問保長的去處,曾祖母做了大概介紹,領頭的對身邊幾個耳語了一番,幾個小夥子便離開了,不一會兒,保長敲著鑼,與村裡幾個有名望的鄉紳一起來到街上向村民喊話:“鄉親們,紅軍隊伍過境,希大家安心,紅軍隊伍是愛人民的”,聽見保長的喊話,那些緊閉的門戶也紛紛打了開來,保長拿來了筆墨,村裡幾個識字的和紅軍一起爬在我家桌子上寫起了標語,他們一邊寫,一邊讓鄉親、士兵在大街小巷紛紛張貼。下午 ,他們離開了我家麵店,臨行時不但付清了飯錢,連開水也折算成了下現款,曾祖母推辭不過,也就照收了。由於父親年幼,記事不清,事後才知,紅軍並沒有離開,他們把村子裡那些富戶人家召集起來,向他們宣傳紅軍政策,籌錢籌糧,有些開明人士紛紛響應,唯有一趙姓人家拒不合作,後被帶到龍頭山堡子裡邊扣留了大概兩個多小時,有同去的鄉親說,趙家掌櫃不但不出錢糧,還說了些過激的話,被紅軍綁在堡子門檻上搭了一窩槓,趙掌櫃痛的大叫一聲,一口把門檻都咬去了一大片,腿也差點兒被弄斷了。後來趙掌櫃被五花大綁押回了家中,讓自己交代銀錢下落,趙母見兒子被綁,便嚎啕大哭、撒潑打滾,要求紅軍歸還兒子,並打罵起紅軍來。紅軍無可奈何,便多方勸導老人,誰知老人竟坐在炕眼門前一堆幹牛糞上怎麼也扶不起來,紅軍疑心頓起,拉開老人後,在糞堆裡找出了幾百個大洋銀元和一斤左右鴉片,紅軍沒收了大洋和鴉片,臨行時,為了安慰老人,給老人留下了二十幾個大洋。當天晚上,地方鄉紳挽留紅軍在家過夜,紅軍一一謝絕,三十八人在龍頭山堡子裡邊呆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剛麻麻亮便沿著牟集梁經上寨向北而去,事後,從甘谷來的貨郎說,紅軍大部隊經大卜峪、古坡一帶去了甘谷三十鋪,在楊家坪、魏家坪、滴水坪交界處,還和駐關子鎮的國民黨王富德騎兵團打了一仗,激戰了近3個小時。

在紅軍離開的當天下午,一支約有一百人的國民黨軍隊追隨紅軍腳步趕到了鐵爐坡,那時,紅軍早走的沒有了影子,他們在村裡詢問了紅軍來鄉離鄉的具體細節,並對全村人集中訓話,說什麼,紅軍赤耳紅髮、共產黨共產共妻,賀鬍子土匪出身之類的套話、鬼話,從他們口中得知,原來先前來村的是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方面軍籌糧小分隊,大部隊從固城方向去了甘谷,訓話完畢。他們對著牟集梁方向發了幾炮,便轉回了天水縣城。據爸爸回憶,那時的炮彈威力不大,速度也慢,發出的炮彈在太陽照射下像飛翔的鴿子,發出銀白的亮光,一閃一閃的飛過了北邊山樑,那時我還小,便天真的問爸爸,山那邊有人家,他們不怕炸死人嗎?爸爸說:“他們才不管那些呢?”時隔多年,爸爸雖與我陰陽兩隔,我已是半百之人,但爸爸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以及爸爸甜美的故事仍在我腦際縈繞。

 附:紅二方面軍編制、入鄉境細節: 

紅軍長征離開四川后,進入甘肅境內,從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期間,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長征先後經過天水,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於1936年9月7日在哈達鋪研究制定了新的作戰部署,分成左、中、右三個縱隊,分兵向陝西、甘谷、武山挺進。

 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率領紅二軍團左縱隊右路軍,經禮縣經楊家寺、秦嶺一帶翻越竹嶺進入鐵爐鄉鄉境。

作者簡介::韓拜生,天水秦州人,文學愛好者,在《西山文藝》、《西部文學家》、《當代文藝》、《秦州微刊》、《家鄉雜誌社》、《歷史揭秘大全》、《西垂文苑》、《秦州文藝》、《現代作家文學》等信息平臺發表文章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