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這個詞,竟是王明提出來的,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

眾所周知,“二萬五千里長徵”這個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紅軍各部隊突圍而慢慢演變來的。

一開始,在紅軍的文件中,有叫“轉移”的,也有叫“西進”的,還有叫“反攻”的,更有叫“長途行軍”的,總之,有很多種叫法。

“長征”這個詞,竟是王明提出來的,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

在“二萬五千里長徵”正式定名前,其實有兩個比較統一的叫法,一個是長征,一個是萬里長征。

關於“長征”的叫法,最早出自王明的一份報告。

有一次,王明受邀到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給全體中國工人作報告,講解當前國內鬥爭形勢。

王明這次報告,主要是介紹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的情況,並參考了國內的一些報告和資料,但是,王明覺得,形容兩個軍團戰鬥情況的用詞都不太好,因此,他想出了一個名詞,叫“長征”。

“長征”這個詞,竟是王明提出來的,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

於是,“長征”這個詞正式出現在這份報告中,這也是目前所能查證的、最早出現“長征”的報告。

但遺憾的是,王明在報告中並沒有提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所以,這裡的長征,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長征。

當然,“長征”這個詞被認為比以往的用詞更為恰當,於是,在中央與共產國際往來的信電中逐漸被應用。後來,長征這個詞出現在了紅軍總政治部的《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這就意味著,中央紅軍第一次把戰略轉移稱為長征,“長征”這個詞也在各部隊廣泛叫開了。

那麼,“萬里長征”這個詞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確切的時間應該是1935年5月。

這個時候,中央紅軍到達了川西,這個地方是彝人聚居區,為了消除他們的疑慮,朱老總要求紅軍迅速貼出佈告,強調紀律,介紹紅軍部隊是老百姓的部隊。

“長征”這個詞,竟是王明提出來的,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

很快,紅軍便貼出了《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佈告中有一句話,既為震懾敵人,也為安撫彝族群眾,是這樣說的:“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

這是“萬里長征”這個詞首次出現在紅軍的正式佈告中。

一個月後,紅四方面在與中央紅軍的往來電文中,也引用了這個詞,指出:“中央紅軍萬里長征,屢克名城。”

又過了一個月,《紅星報》也引用了“萬里長征”這個詞,在7月10日發表的社論《以進攻的戰鬥大量消滅敵人,創造川陝甘新蘇區》中,明確使用了“萬里長征”這個詞。就此,萬里長征正式使用開了。

後來,隨著紅軍的長征路線越來越長,勝利在望,“萬里長征”這個詞也發生了變化。

第一次變化,出現在《中央關於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中,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話,至今還在流傳和引用,就是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

“長征”這個詞,竟是王明提出來的,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

再後來,毛主席在一篇日記裡,又將長征中的定詞改了,指出紅軍走過了二萬多里的長征,必將戰勝一切困難。

1935年10月19日,這是一個必將被歷史銘記的日子,這一天,陝北吳起鎮迎來了一支紅軍隊伍:陝甘支隊。

毛主席聽到這一消息後,非常激動,正好這時,紅1軍團彙總出了紅軍長征的數據,最多的部隊一共走了二萬五千裡,主席看了這個數據後,更是非常感慨,在與蕭鋒將軍的談話時,首次談及了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不久後,毛主席、朱老總聯合在《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中指出:“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的長征,歷盡艱難困苦北上抗日。”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提出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從此,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