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讲述大师故事,感悟匠心精神。欢迎走进今天的百师®人物。百师®人物第134期,为大家介绍一位孔雀舞艺术大师——旺腊。

旺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他10岁开始跳孔雀舞,对孔雀舞的痴迷可谓忘乎所有。现在,他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但他仍然在跳孔雀舞。他不仅自己跳,还带动着身边的人一起跳,他想把最美的舞蹈展现给世界。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旺腊


从小能歌善舞


孔雀舞可以说贯穿了旺腊的一生。从1959年第一次上台表演开始,50余年旺腊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


旺腊从小生活在傣族寨子,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各种节日,傣家人都会自发组织表演。在这样的氛围中,旺腊自然也是热爱文艺,只要寨子里有什么文艺表演,旺腊都会跑去凑热闹,最吸引旺腊的就是“孔雀舞”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那时的孔雀舞还是以表演者脸上带着面具、身上穿戴着架子的形式出现,活脱脱一只大号孔雀。所以,那时的孔雀舞被当地人称作“嘎罗”既“鸟舞”。


每次看到“嘎罗”,旺腊都很兴奋,看完表演回到家后,他就一遍遍回想“嘎罗”的动作,然后模仿着跳。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1955年,是旺腊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一年,旺腊就读的学校要参加全县(当时瑞丽还是县)的“六·一”文艺汇演。旺腊知道消息后,认为机会来了。他就自告奋勇,参加演员选拔,当时学校邀请了乡里的民间艺人来做评委,旺腊才表演了几个动作,就让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就这样,旺腊被选为其中一名小演员代表学校参加全县文艺汇演。


在全县汇演上,旺腊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县文教部门的赏识,之后他成为了当时的“业余文艺演出队”的一员。就这样,舞蹈殿堂的大门为旺腊打开了。


求师学艺,勤恳努力


当时的演出队条件很艰苦,因为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很多时候大家只能徒步到目的地表演,走个一二十公里是常有的事,但这些都没有让旺腊退缩。


在他心里,只要能跳舞,什么都值得。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就这样,旺腊在演出队一跳就是4年。1959年,州里专门开办了针对文艺工作者的培训班,旺腊被推荐到芒市学习。在芒市,旺腊遇到了当时的孔雀舞大师莫喊帅和毛相,旺腊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虚心向两位大师学习。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莫喊帅的孔雀舞以柔美见长,毛相较为阳刚灵动,旺腊则是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跳孔雀舞讲究的是神似,不仅动作要到位,眼神更为关键。为了练好眼神,旺腊在毛相的指导下,每天早上到水槽边用水滴滴眼睛,不断重复抬头、睁眼,让水滴蒙住眼睛,不准用手去擦,只能埋下头来甩一甩,练习不眨眼睛。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之后他又跟着毛相学让眼睛“定神”,也就是盯住主要的东西后不受外物干扰;还要练习快速变控视线,眼光从左转到右,又从右转到左,得看清两边东西。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旺腊的眼神灵动了,舞蹈动作娴熟了,表演起来神行兼似。


功不唐捐,终有建树


旺腊表演的孔雀舞别具一格,能用眼神、抖肩的动作把孔雀生活习性原汁原味、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1959年,他参加瑞丽农村民间业余文艺演出队到昆明表演孔雀舞,获得好评。后来又多次参加全省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提高了孔雀舞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


1979年参加云南省文艺调演,他表演的《孔雀舞》获一等奖;1982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他表演的《象脚鼓》获二等奖;1995年在舞蹈《花伞舞》中担任主要编创。他曾先后到北京、成都、广州、南京和泰国、老挝参加大型文艺活动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百师®人物 | 旺腊:把孔雀舞传承下去


旺腊跳孔雀舞已有40余年,所教学生有400余人,其中晓玉、昆弄、丽川、丽兴、孟杰等在当地跳孔雀舞已有一定知名度。退休后,旺腊作为瑞丽市老年艺术团的骨干,由文化馆聘请传承孔雀舞。他是德宏傣族群众公认的孔雀舞传承人,在孔雀舞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旺腊已经年逾七旬,但他依然坚持跳孔雀舞、教孔雀舞。他说:“只要还能动,我就会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