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朝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一个朝代,彪悍的时代背景下,有的也是彪悍奔放的帝国臣民。

有别于三国魏晋时期,像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高贵的士大夫以出世、归隐的行为,“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以此表达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

可是在唐朝,虽然李白也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有隐士如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君言不得志,归卧南山陲”,可是这些人最初的本意都是要为大唐一展自己的才华的。

唐人热衷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这篇文就来讲讲唐人的自我展示方式。

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竹林七贤


1.诗板

如果你穿越到了唐朝的长安或是其他大都市,那么出门去繁华的街道逛街时,你可能会发现,在最繁华的街口,墙壁上挂着一张一张的小木板,木板上写着诗作和作者的名字。

这种很熟悉的感觉,像极了现代贴在各种电线杆上的小广告。

它还真的就是广告,是关于人的广告,跟现代人在网络、电视、杂志等展现自己一样,在信息交换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满墙的小广告,就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好途径。

唐朝人热衷于展示自己,熙熙攘攘的都市街道,自然是流量最多的地方,无数的才子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得到赏识。


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街道影视剧图片


于是,不光是热闹的商业街,在香火鼎盛的寺庙、人来人去的驿站,名山大川旁的酒楼都有唐人题诗留名。

留诗板的人,可以是任何人,男女不限,老少咸宜,所以诗板上的诗,水平也参差不齐,不难想象其中只怕很多是打油诗。

据说,唐朝大文学家刘禹锡就曾看到一面墙上陋诗百出,结果忍无可忍,愤而手撕了一面墙的诗板,估计当时这位大文学家,气得心中暗骂:这也算诗,狗屁不通,狗屁不通吧!

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闹市影视剧图片


2.诗瓢

这个有点像大家所知的漂流瓶了,瓢就是葫芦的意思,写好的诗作放在葫芦里,顺水漂流,随缘鉴赏,倒有一丝浪漫洒脱的意味在。

诗瓢主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僧人、高士,他们大多居于高山古寺,与红尘滚滚的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写就的心绪与感悟,随水逐缘。

这往往会引起很多的画面感:

春天,桃花逐流水的小河里,飘着一个葫芦。

夏天,雨水充沛,河流湍急中一个葫芦荡在水中,不知飘到哪里去。

秋天,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间,一个葫芦浮在清幽的水面上。

冬天,南方可以接着飘,北方只能留着来年春天再飘了。

诗瓢的表达形式,注定了它的小众性,这种方式的表达,图的就是个人心绪的发泄,颇有一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态度。

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红叶流水


3.干谒诗

如果诗板是广泛的撒播小广告,诗瓢是任性的自我表达,那干谒就是现在所谓的精准投放,目标攻克。

干谒诗是对自己才华的介绍,属于自荐,唐人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会将自己精心所做的干谒诗献给高官显贵、社会贤达。

在除了唐以外的历史上,没有别的什么朝代像唐人一样自信外放。唐人认为我是人才,我对国家有用,我就要自己站出来去展示自己,如果连我自己都不敢推荐自己,别人凭什么要推荐我。

中华五千年来,都是贵在谦虚,深山中的高士,是不屑于致仕的,三请五请或可出山,有很多宁可隐居一世,不愿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来。


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帝国地图


这当然有各朝各代不同历史背景的原因,可是在唐朝,这是一个国民参与度极高的朝代,人人都想为大唐做事,人人都想在这个国度中实现自己的抱负。

初唐四杰的王勃,十四岁就上书刘右相,在他的干谒诗中提到的是,关于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四点建议。

李白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的干谒诗中写道:“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杜甫献给韦左丞的干谒诗中写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彪悍的唐朝人人都想指点江山,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都还原图


不管是诗板、诗瓢还是干谒,勇于表达的唐人,即使是身份卑微,也敢于自信的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相信自己是值得的,就像李白的诗中所写“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般。

在个人自信的背后,映射的是普通人对于国家前途的自信,以及对于国家的一种强烈归属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