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銷下滑,車企的“苦日子”剛剛開始

一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遭遇“急剎車”。8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最新汽車產銷數據,新能源車市出現近兩年來首次下滑。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8萬輛,環比下降47.5%,同比下降4.7%。

新能源汽車產銷下滑,車企的“苦日子”剛剛開始

各大車企業績也體現了新能源汽車市場走低的趨勢。比亞迪7月銷售新能源汽車16567輛,同比下降11.84%;吉利汽車7月新能源汽車和電氣化汽車的銷量為1.60萬輛,環比下滑超過70%。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相去甚遠,前三甲威馬、小鵬、蔚來上半年銷量均未過萬。多數籍籍無名的車企銷量情況更加慘淡。

補貼退坡是新能源汽車7月銷量不振的主要原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方面分析表示,受6月新能源補貼退坡過渡期結束的影響,7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出現大幅下滑,直接影響新能源車整體增速。宏觀經濟下行,政策調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將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預期,從160萬輛下調至150萬輛左右。

過去五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倍數級增長。政策推動無疑顯露了國家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決心,但同時也催生了大量偽需求。眾多新品牌拔地而起,行業充斥著有牌無車、有車缺電、標示不符、關聯方及經銷商閒置、終端用戶閒置等騙補行為。直到2016年,騙補事件浮出水面。2015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同比2014年增長了4倍多,其中60%-70%左右是由第四季度達成,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政策補貼退坡預期帶來的產銷提前釋放。

高額補貼製造了行業虛假繁榮幻象。截止到2019年3月,國家平臺累計註冊新能源整車企業達到635家。但目前有整車製造能力的不足30%,有量產交付能力的不足20%。

補貼大幅退坡,如何生存?車企拿出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廣汽新能源、長安汽車等車企、威馬等自掏腰包進行補貼,維持新政之前的補貼價格;比亞迪、小鵬汽車等則以升級換代為由進行變相漲價;北汽、上汽等採取部分漲價策略。

低價策略不是長久之計。雖然政策紅利取消,但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更多競爭者,市場面臨重新洗牌。不少實力雄厚的品牌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虎視眈眈,外資新勢力造車企業入華,合資品牌陸續進場。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呈現出高端產品不足、低端產品過剩的尷尬局面。此時倘若合資品牌大量推出高品質的新能源車型,那對於自主品牌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衝擊和考驗。

今年以來蔚來發生的數起自燃事件,已經暴露了造車新勢力技術薄弱的弊端。市場化競爭將倒逼車企加大研發投入,過去由政策驅動的電動汽車行業將逐步迴歸理性。新能源造車品牌正迎來真槍實彈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