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困生”问题,从课堂中教与学的思维调制与解调入手

在教研活动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我讲了很多遍了,有些学生还是听不懂,练习总出错”,这就是所谓“学困生”问题。

每个老师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境,一个知识点讲了很多遍,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然,练习时自然就会出错,“学困生”就出现了。光从知识本身而言,教师让学生重复多遍,学生记住本不是难事,但从知识点角度而言,实际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知识内涵的规律,对于教师来讲,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就是一个挑战,对学生来说,在知识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更是一个难题。


解决“学困生”问题,从课堂中教与学的思维调制与解调入手

学习

仅从知识或知识点本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不对称和不兼容的,教师首先对所教知识或知识点理解透彻,当然也是运用自如,另外,教师是成人,思维发展比较成熟,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处理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并且经验丰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其生理、心理、智力和思维发展因素,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处理能力相对比较低。在这种能力不对称,思路不兼容的情况下,解决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理顺教与学的思维一致性,保持教与学的思维在一个频道上。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本质上要在思维上保持一致。

教师的教,就是要将所讲授的内容(知识或知识点)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这里的“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采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或课堂活动来开展教学,不能以教师满堂灌的单一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生理、心理和智力因素不一样,思维发展水平也不同。关注每个学生的思维差异性,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师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思维差异,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教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学生的学,并不是仅仅记住和理解教师教的内容(知识或知识点),当前提倡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深入探索,灵活运用和创新,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和动机之外,教师的拓展性思维深度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学困生”问题,从课堂中教与学的思维调制与解调入手

学习


简单来讲,用一个技术术语——调制解调来解释知识的教与学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从通信技术上讲,调制,就是将各种数字基带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输的数字调制信号;解调,就是在接收端将收到的数字频带信号还原成数字基带信号。将这两个概念迁移到课堂教学中,那就是教师要完成“调制”这个任务,将所教知识转换成能够让学生听明白和理解的语言或活动,学生要完成“解调”这个任务,把教师的语言或活动还原成教师要教的内容。比如,教师要讲授长方形周长=2(a+b),教师会先让复习长方形的性质,即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边和两条“宽”边,两条“长”边(a)的长度相等,两条“宽”边(b)的长度也相等,因此,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条“长”边的长度加上两条“宽”边的长度,a+a+b+b=2a+2b=2(a+b),这就是把”长方形的周长=2(a+b)”转化成以上语言,或者转化为课堂中的手动活动,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模型进行实践性学习,这就是教师的“调制”过程;学生在这个讲解或活动中接收知识,完成学习过程,得出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即长方形周长公式=2(a+b),这就是学生的“解调”过程。

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可能是“学困生”)对于a+a+b+b=2a+2b=2(a+b)始终不理解,可能只知道长方形周长就是 a+a+b+b 或者 2a+2b,对于 2(a+b)代数式不理解,那么教师对于这部分同学,就需要注意,这部分同学在思维上接受不了代数式的变形,那么从长方形周长这个知识点而言,能理解 a+a+b+b 或者 2a+2b,说明一定程度上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方形的周长就是2(a+b),对这个公式的意义进行讲解,而没有按学生思维进行引导,没有进行中间的代数式变换,可能这部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就模糊了。从本质上讲,教师没有将长方形周长知识点的思维信号调制成学生能接收的思维信号,学生接收到自己不理解的信号,无法还原到长方形周长这个知识点,这就相当于一个完全不懂希伯来语的人听到一句希伯来语,虽然能记住发音,但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听不懂,不理解,做练习出错也就不足为怪了。


解决“学困生”问题,从课堂中教与学的思维调制与解调入手

数学学习


当然,“学困生”不仅仅是因为课堂教学而产生的,还有很多学生自身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自主教育尊重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差异性,并激发学生个体思维指导下的行为主动性。课堂教学中,了解学情,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思维发展性和差异性,确保教师的知识讲授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相一致,相兼容,才能真正解决课堂中学生听不懂,总出错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解决“学困生”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吧。

(本文由自主学习研究院供稿,作者刘桂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