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偉略,平復流賊

導語:

自崇禎登基起,西北地區的流賊就一直在侵擾崇禎的統治,到了崇禎十一年(1638),流賊的反叛終於被平復,而促使流賊平復的,是一個偉大的計劃。崇禎十年(1627),楊嗣昌有感於流賊的混亂,決定想方設法,來平復流賊。在楊嗣昌的努力下,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政策,來平復流賊的反叛,提議一出,受到崇禎賞識。在此政策的執行後,一年之內,終於平復了為禍十年的流賊之亂。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楊嗣昌,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鶴之子。楊嗣昌的父親,曾經參與過對流賊的鎮壓,但是楊鶴辜負了崇禎的厚望,使流賊勢力愈演愈烈,楊鶴因過被斬。

楊嗣昌提出

楊嗣昌

父親的過失使楊嗣昌痛恨於流賊,為了彌補父親楊鶴的過失,楊嗣昌曾主動要求替父親接受刑罰。但是法不容情,楊鶴一命嗚呼,崇禎從此記住了楊嗣昌的孝名。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嗣昌羽翼漸豐,到了崇禎十年,時任兵部尚書。

楊嗣昌沒有忘記對流賊的仇恨,在對明朝局勢進行分析後,他找到了報仇的好時機。當時,對明朝威脅最大的是流賊勢力和清朝勢力,這兩方勢力的影響方向不同,一在東方,一在西方,使大明王朝疲於奔命。要使大明王朝解脫當時的困境,就必須有所作為。

"大明若亡,必亡於流賊!"這使楊嗣昌總結出來的結果,事實證明,楊嗣昌分析的很對。因為清朝勢力雖強,但是有關寧錦防線作為屏障,又有地勢阻礙清朝的大規模入侵,即使清朝入境,只要堅壁清野,清兵將毫無作為,無功而返。而流賊勢力卻大不相同,明軍屢剿不止,流賊勢力反而愈發壯大,有王者的野心,再加上大批農民附和,所以流賊對明朝的威脅最大,如果不乘早剿滅流賊的勢力,滅亡大明王朝的,必然是流賊。

楊嗣昌提出

《大明劫》劇照

為了提出合適的政策,楊嗣昌仔細研究地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宏圖偉略。"四正"為湖廣、河南、陝西、鳳陽,"六隅"為山東、山西、應天、江西、四川、延綏,在"四正六隅"中駐紮明軍精銳,從而圍困流賊,使流賊無處可逃,便可以甕中捉鱉,消滅流賊勢力。此計劃一出,崇禎大為賞識,由此將楊嗣昌升為內閣大學士。

提任熊文燦

雄韜偉略的提出,就需要有人去執行,對於已經任用的各位武將,楊嗣昌並沒有所賞識的。因為楊嗣昌此時需要的,是一位真正肯為國家奉獻的人。為了找到合適人選,崇禎派出太監,對潛在目標進行考察,由此來決定合適人選。

身為兩廣總督的熊文燦,正是被考察的一位,但是熊文燦並不知道這些後幕。當太監來到熊文燦身邊時,熊文燦曲媚逢迎,只為博得太監歡心,來避免太監在崇禎面前講壞話。在酒桌上,熊文燦與太監歡快交談著,太監也對熊文燦有了好感。

隨著醉酒的氣勢,熊文燦對明朝局勢提出了怒喊,大有一展雄心的報復,想要平復流賊。聽聞此話的太監非常高興,順勢而為舉薦了熊文燦。熊文燦瞬間酒醒,想做推辭,可是太監硬是不許,將其上報給了崇禎。崇禎聽聞後非常高興,明朝還有忠於國家的臣子,楊嗣昌也認同了熊文燦,熊文燦也由此成為楊嗣昌政策的執行者。


楊嗣昌提出

《大明劫》劇照

其實熊文燦的實力並不足以與流賊抗衡,他的部隊只有一萬人,遠少於流賊的人數。熊文燦之所以升任兩廣總督,是因為他曾招降了鄭芝龍,使福建地方歸於平靜。由此,奔赴流賊戰場的熊文燦,決定故伎重演,招降流賊。

熊文燦想招降流賊,不得不說他對流賊的情況甚不瞭解。因為流賊屢次詐降,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可是熊文燦的招降卻成功了。當時流賊實力最強的是張獻忠和劉國能,當熊文燦提出招降時,劉國能積極響應,同意了熊文燦的招降,而張獻忠緊隨其後,投降於明軍。

李自成勢力被滅

劉國能是真心誠意的向招安,因為楊嗣昌的政策確實使流賊無計可施,但是張獻忠的投降卻是投機的,因為李自成的勢力被滅。流賊的勢力就是在各位流賊首領的應和下,發展壯大的,現在流賊勢力被明軍包圍,小首領紛紛投降,大首領也只能隨勢而為。

楊嗣昌提出

明軍

在孫傳庭擊敗高迎祥後,李自成接替了高迎祥的職位,繼續進行了反叛。孫傳庭為了徹底解決陝西境內的流賊,對流賊發起了猛烈進攻。李自成不支,逃竄於四川,時任四川總督的洪承疇並沒有對李自成趕盡殺絕,只是打跑了流賊。這使孫傳庭非常憤怒,由此上告崇禎,崇禎也非常生氣,由此斥責了洪承疇。洪承疇迫於壓力,與孫傳庭聯手,消滅了李自成的勢力。李自成隻身逃入河南。

餘留遺禍

李自成的失敗,張獻忠等人的投降,崇禎十一年,流賊的反叛勢力終於平復了。但由此反觀,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政策其實並沒有太大作用,因為當時的流賊勢力已經跌入了低谷。高迎祥的失敗,明軍的接連成功,消滅流賊是遲早的事情。而楊嗣昌的政策,也只順應了時機的發展。

楊嗣昌提出

《大明劫》劇照

李自成雖然失敗,但是他的領導力還在,張獻忠雖然投降,但是他已經詐降數次,絕不會安分太久。在平復流賊後,明朝朝廷並沒有對其進行完善,反而是得過且過,準備應對清朝的威脅。這就留給了流賊喘氣的時機,不到一年,流賊勢力重返,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亡於流賊。

結語:

就當時歷史時期而言,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確實有利於明軍對流賊的鎮壓。當時其時機和過程確實是苟且的,熊文燦的無知招降,地方官的相互推諉,助長了流賊再次反叛的實力。當流賊再次反叛時,由於明朝朝廷缺少對策,流賊勢力已經無法打壓了。所以,明朝的滅亡也就此註定,即使任用能臣,可腐朽的體制積弊已深,是時候終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