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人究竟有多大的潛能,這誰也說不清。在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筆下,這位馬丁·伊登從一個小學沒畢業的人成長為受人追捧的大作家。究竟是什麼動力促使他飛快地成長,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給了我們答案。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電影《馬丁·伊登》改編自19世紀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一百多年後這部經典文學作品被意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再次搬上了大銀幕。該片的男主演曾在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擊敗了《小丑》奪得影帝。

傑克·倫敦的自傳

小說《馬丁·伊登》就像是傑克·倫敦的自傳一樣,小說的主人公跟傑克本人的親身經歷十分相似。這部小說就像是傑克·倫敦的自傳一樣,既講述了他成長和成名的經歷,也預示著他的命運走向。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伊琳娜有著上流社會的高貴修養,長相美麗,除此之外她待人的態度平和,並沒有看不起馬丁。馬丁徹底被她迷住了,但他明白自己的修養和物質條件是高攀不起這位富家千金的,於是他決心改變自己。伊琳娜告訴他,想要像上流社會一樣生活,首先要去讀書、上大學。但馬丁的條件根本不可能上得了大學,於是他用工作之餘的時間自學。自學一方面是馬丁通往上流社會追求伊琳娜的敲門磚,也使他愛上了寫作和思考。

馬丁通過學習積累了大量知識,加上他對底層人民和生活的認識,使他的精神世界充滿了矛盾。或許是自己頭腦中有著過於豐富知識和智慧,他太看得清這個世界了,因此他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醜陋。

馬丁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平民階層,但是他對於勞苦大眾的態度是既同情又鄙視的;他為了追求伊琳娜嚮往著上流社會,但當他真正躋身進去的時候卻又見識了上流社會的虛偽。

馬丁富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觀點和尼采所說的超人哲學思想,他不認可世界上各種價值觀,只遵從自己的價值判斷,這導致他無法接受這個世界。在影片的最後他嚮往年輕時候總是對事物擁有熱情和愛的時候,可是自己已經回不去了。馬丁最後一個人在海邊向著落日走去,尋找他最初作為一名水手的歸宿。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馬丁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尼采哲學思想中的"超人",是因為馬丁既信仰著尼采的超人思想,也用他自身的行動證明了自己擁有"超人"的品質。那麼到底什麼是超人,馬丁從哪些方面符合了超人的特徵,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尼采的“超人”學說

尼采的超人哲學思想是與他整體哲學思想發生關聯並一以貫之的。首先,尼采的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權力意志。尼采的思想吸收了黑格爾、叔本華等人的意志論,他提出了權力意志(又稱強力意志)這個觀點。由於翻譯的問題,權力意志很容易被理解成庸俗的權力,像是成為政治當權者獲得的權力,因此這個詞記為"強力意志"比較不會引起誤解。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關於權力意志到底是什麼,尼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尼采把權力意志與存在的本質聯繫起來,這是西方哲學自古以來的形而上學傳統。大致地說,權力意志可以理解為人的生命力、生命意志。具體表現為人的一種情緒、衝動和激情,人的本質就是對意志的力量的追求和釋放。

在尼采的思想中"超人"是權力意志的最好體現,超人擁有強大的權力意志,這使得他超出身邊的平庸之人,成為真正的強者。傳統歐洲思想中的基督教普世價值和啟蒙運動帶來的人文主義認為人與人生來平等不分高低貴賤。而尼采的超人學說區分了強者和弱者,認為人不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距,那就是權力意志的強弱,在超人面前弱者只能跪拜和服從。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把尼采的超人學說解釋為一種庸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強者生存弱者淘汰。但並不是這樣,尼采認為超人是在"上帝已死"的世界中重估一切價值,作為一個先知的形象帶領人們超越過往的人。尼采富有先見地察覺到上帝死後世界將會進入一種現代性階段,現代性表現為祛魅後的理性主義,導致人們擁抱更大的虛無主義。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尼采說"上帝死了"的時候並不是歡呼雀躍地迎來新時代,反而是懷著憂慮說出這句話的。但尼采不是一個基督徒,相反他反對基督教和基督教的傳統道德。尼采認為基督教的道德是從主奴關係中產生的,而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隸的道德,是弱者的道德。這種道德限制了權力意志的發揚,把人都拉到平庸的平均線上。

既然尼采反對基督教傳統也反對現代性,他所提倡的正是他的超人學說。在他的觀點中未來的人要成為超人,要為人類開闢一條新的道路。為此他高揚權力意志,追求生命的發揚,權力意志是在虛無主義中誕生的樂觀虛無主義。

“超人”馬丁·伊登

回到電影中,馬丁是如何展現出自己的超人特質呢。首先馬丁擁有超人一般的本能,他面對自己與伊琳娜之間的巨大的差距非但沒有絕望,而是努力改變自己。他從一個小學肄業的水手成長為一名作家這是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他不僅去做了,還把它實現了。

馬丁成為一名作家更是體現了他超人一般的創作能力。一個人從文盲變成大作家不是僅僅靠勤奮努力就行的,還得需要一定的天賦。馬丁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寫作都具有強大的天賦,他的學習領悟能力很高。在創作方面因為他對生活敏銳的感受和常年處於社會底層的經驗使他對於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馬丁·伊登》:小學沒畢業的人是如何成為大作家?

超人的特質還體現在馬丁的個人主義上。馬丁起初嚮往上流社會,但進入上流社會後見識了他們的虛偽。在他成名之後許多上流社會的人都來巴結他,連他的一句玩笑話都能被他們解讀成富有思想的哲理。馬丁同情底層人民,但是又十分鄙視他們的愚蠢。工人們罷工鬧事實際上只是人云亦云附和罷了,他們並沒有真正為自己爭取權益。

馬丁對於人們的各種價值觀都不認可,這導致了他極端的個人主義。超人不就是這樣否定一切傳統價值,重估一切價值的人嗎。

結語:

這部《馬丁·伊登》跟《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故事很相似,都是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愛上富家千金,為她努力躋身上流社會最後卻失敗的故事。不同之處是馬丁並不像蓋茨比一樣始終愛著那個女人,他因為太過看清了世界最後連愛人都顯得醜陋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清醒的代價是痛苦的,但是以尼采的觀點來看,超人就是因為經歷著長久的痛苦還要迸發出權力意志的人,在這種痛苦中超人的精神更加彰顯出來。

文|精彩Yee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