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先兆

盛唐對外國作戰 ,有兩場著名戰役。

公元668年,唐高宗時期名將薛仁貴打破高句麗。自西漢建國,折騰完隋煬帝的高句麗國存活700年後亡國。彼時,我大唐盛世,泱泱中華。

公元751年,大唐帝國同阿拉伯帝國擦槍走火,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首次交鋒。就是這場在正史中被忽略的怛羅斯之戰,開啟了大唐王朝的走向衰落的覆滅之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是唐朝由衰落到覆亡的標誌性大戰,而在此前,種種戰事,正是怛羅斯之戰開啟了大唐衰落的不歸路。

被忽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先兆

簡單的給怛羅斯之戰劃個重點。

公元747年,一直被大唐壓制的吐蕃,聯合中東小國“石國”勾結,欲想顛覆唐帝國的控制。這個石國是個導火索,石國是西域古國,昭武九國之一,現金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首都塔什干市。

大唐名將高仙芝時任安西節度使,率兵出征,討伐石國,天寶九年即為750年(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高仙芝擒石國國王及妻子歸京師,並抓走石國公主金絲凱亞為妾,公元751年,石國逃走的一個王子,向大食(632年阿布·伯克爾所建政權,也就是阿拉伯帝國)求救,引起怛邏斯戰役,結果信心慢慢的高仙芝兵敗了。

被忽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先兆

此時的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和東亞的大唐帝國,分別達到了實力的頂峰。阿拉伯帝國開始了由西向東的勢力擴張,大唐帝國則由東向西擴張,兩股勢力彙集到了怛羅斯這個地方,大概是在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地區,所以這一戰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摩擦,遲早會來,只是剛好趕在了安史之亂的前四年。

由於大唐帝國輕敵,準備不充分,孤軍奮戰,又是長途急行軍,總之就是盲目的自信,外加有臨陣倒戈的小國家葛邏祿,最終唐朝不敵阿拉伯聯軍,此一戰,大唐帝國參戰3萬人馬,損失一半1.5萬人。

也許你會說,損失1.5萬人,算個球,但如果告訴你,當時的安西都護府總共才2.4萬人,那麼丟失1.5萬人,這可不是什麼小事,西域各國蠢蠢欲動,安史之亂髮生時,吐蕃國就乘火打劫。戰役失敗後,安西都護府的節度使高仙芝被撤離調職。此一役,西域軍事實力下降過半,軍事將領的能力,也縮水。唐朝開始失去了對西域的擴張和控制力。

西域擴張暫停了,但在南北方向,大唐沒有停下腳布,南方的南詔國,本是唐帝國的藩屬國。北方的奚、契丹兩番也是唐帝國附屬國,和大唐發生了新的摩擦。

公元750年,雲南太守張虔陀強姦了閣邏鳳同行的婦女,閣邏鳳是唐朝扶持下的南詔第五代雲南王,閣邏鳳反叛,殺張虔陀一年後,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進攻南詔,結果丟了六萬人馬,唐兵慘敗。值得提醒的是,這一次其實是楊國忠的意思,因為此時楊國忠持劍南節度使的旌節,也就是皇帝的特使。

同年,751年,安祿山為取寵唐玄宗,誘殺契丹酋長,逼迫奚、契丹殺大唐和親公主反唐。奉命統幽州、平盧、河東三道兵共6萬攻契丹,結果安祿山差點死在契丹追兵之下,安祿山敗。

被忽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先兆

林雪飾演安祿山

753年1月大唐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李林甫病逝,楊國忠接過李林甫手中大權,想建軍功,於公元754年,又命李宓領兵10萬,捏軟柿子南詔。結果南詔和吐蕃聯軍乘機追殺,李宓戰死,全軍覆滅,楊國忠敗,先後損失近20萬人,大大削弱了中央軍。大唐王朝的對外擴張之路屢屢失敗。

安祿山,鮮于仲通,楊國忠,不管是邊境守將,還是大唐宰相,為什麼都熱衷於軍功?

這得從唐朝的制度說起,唐朝對文官武官的角色轉化沒有限制,也就是可以“出將入相”,武將立功,可入朝為宰相,宰相要建軍功,穩固地位,使得在軍權上的爭奪異常激烈。

這使得,在對外擴張之路,名目繁多,沒事找事,唐玄宗為了支持大唐帝國的擴張之路,還開設了兩條便捷路,這直接決定了唐王朝走向覆亡的關鍵因素。

其一,廢棄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的制度,為兵為農,有固定的土地,這是府兵之源,且府兵不用繳納稅賦,平時務農搞生產,閒時搞軍事訓練,戰時即刻可上戰場,並可以參與戰利品的分配,等於府兵制,可以自給自足,節省了中央政府的大筆軍事費用。但唐玄宗時,對外戰爭不斷,府兵要遷離原先的位置,長途奔襲,去到很遠的地方作戰,府兵制失去了土地的支援,需要大筆的費用開支,而唐朝打仗的前線深入到草原和西域,無法滿足土地上的要求。於是府兵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募兵制正式登臺。

府兵制是半職業軍人,軍隊戰鬥力偏弱,募兵制則完全相反,百姓姓參軍後,成為職業軍人,長期當兵,國家按照期發軍餉,解決了兵源和戰鬥力的問題。禍端也相當明顯,促成了軍閥形成。

其二,中央財政下放地方政府。

要打仗,且是募兵制最重要的是軍費,給了軍權對外擴張,沒錢咋整,為了提高對外擴張效率,唐玄宗一股腦,把財政大權也放給了地方軍區的司令員手上,也就是節度使,讓節度使在地方自己解決財政問題。

這下全壞了,節度使不但有軍權,自己募兵,還有地方財政大權,既有兵,又有錢,藩鎮軍閥迅速成型。

被忽略的怛羅斯之戰,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先兆

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對外擴張所發出的策略,這兩招對抗對外的擴張和戰鬥上,的確是很好的策略,但唐玄宗下的糊塗命令,在於玄宗太自信了,完全沒有預料到後果。

在這些綜合因素的促成下,755年,安祿山打著討伐逆賊楊國忠的口號,發動了安史之亂,自此唐帝國走進了衰亡的死循環,再也沒有走出來。

到這兒,可以給大唐帝國的衰亡下一個結論,大唐帝國走向衰弱的根本性原因,並不是安史之亂,而是唐玄宗的對外擴張政策,導致了安史之亂,原罪在對外擴張。而怛羅斯之戰的對外擴張的失敗,就是一種先兆,一種警醒。

參考文獻:《怛羅斯之戰》《安祿山叛亂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