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师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势互补 同心共建

南疆师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势互补 同心共建

优势互补 同心共建

——兵团南疆师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述评之十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16.1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7个贫困团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9.1%下降为零。其中,2019年,兵团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18人,35个贫困连队退出,4个深度贫困团场摘帽。

这是兵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南疆贫困团场和边境团场、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结果,更是援疆省市倾力支援的成果。“十三五”期间,兵团脱贫攻坚项目共投入援疆资金4.18亿元,各师市把对口援疆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起来,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助脱贫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根本的途径。兵团不断加强与中央企业、援疆省市的交流合作,立足双方优势,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力推动产业援疆工作。在二师二二三团,一座设施农业产业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河北省‘冀援迈康’设施农业产业园,我在里面有25亩葡萄园。”二二三团园八连职工艾海买江·肉孜卡力说, “去年,我家葡萄收入近2万元,我彻底脱了贫。葡萄甜,我的日子更甜。”二师铁门关市投入1800万元援疆资金,集中实施“冀援迈康”设施农业产业园项目,推动二二三团21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十四师昆玉市投入援疆资金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吸引企业落地发展,带动79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北京市帮助十四师昆玉市入驻“北京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入驻1家和田地区、十四师昆玉市企业,涉及特色农副产品251种。通过安排群众在企业就业、收购农产品、股金分红等多种形式,直接带动群众增收。援疆省市在受援贫困团场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基地、林果基地、养殖基地、农产品销售网络、“双创”基地等,助力贫困人口脱贫。

就业走出致富路

4月15日,在洁丽雅新越新丝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纺织工人正在毛巾生产流水线上认真地工作。“我接受了纺织技能培训,现在在车间上班,我和丈夫每个月收入 6000多元,一家人很快就脱贫了!”纺织工人西仁古丽·买合木提高兴地说。

2019年,一师阿拉尔市利用援疆资金,组织22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定向就业”纺织技能和裁剪制衣、糕点制作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低收入群众学到一项技能,实现就业、顺利脱贫。同时,浙江省台州市按照“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在一师阿拉尔市开展“助力脱贫攻坚211行动计划”,结合“十城百店” “百村千厂”工程,加大资金、项目、产业、人才帮扶力度,强化劳务协作,多渠道助推困难群众就业。

在三师四十四团恒美佳苑小区新疆桐灵服饰有限公司卫星工厂,四十四团三连职工海丽其姑·尤努斯正在专注地工作。“我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去年家里实现了脱贫,今年我要好好工作,争取让生活更幸福!”海丽其姑·尤努斯说。广东省帮助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四十四团和五十一团,通过开办小型工厂,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业。

兵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稳就业、扩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各援疆省市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人才支撑添活力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的背后离不开援疆干部人才的努力。各援疆省市加大干部人才“组团式”援疆力度,把最优秀的干部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切实发挥好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河北省把援疆干部压到援疆扶贫工作一线,协助推动援疆扶贫项目落地,力争项目当年启动、当年见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对当地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开展针对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留得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北京市组织农林科技专家到十四师昆玉市开展新型实用科技成果推广,现场指导和培训群众,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助力十四师农业发展。

天津市援疆干部积极与天津食品集团沟通对接,将五团冰糖心苹果等名优特产纳入天津市农产品采购目录,定期采购,帮助五团群众脱贫增收。广东省和兵团开启粤兵两地“组团式”合作共建新模式。广东省增派 19名援疆干部人才到四十一团,四十一团则派19名干部到广东省挂职,弥补了四十一团人才紧缺的短板,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广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搭建兵团与援疆省市联系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客商在援疆干部人才的带动下,到兵团投资兴业,带动当地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兵团日报记者 徐彤彤)

南疆师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势互补 同心共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