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疫情危機”為“思政契機”

東華理工大學將抗疫一線鮮活素材與課程緊密結合,在戰“疫”中打造思政“金課”。日前,該校“近現代史綱要”課上,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成莉老師在生動講述近代中國人民的戰“疫”故事後引出當前14億中國人的戰“疫”故事,讓同學們更加堅定戰“疫”必勝的信心。

“用好、用活戰‘疫’的鮮活事例和先進事蹟,不能就事論事,要就事論‘勢’、就事論‘是’、就事論‘世’、就事論‘示’……”近日,東華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柳和生撰寫的理論文章《以“四論”做好大學生戰“疫”思政工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時,學校黨委第一時間制定並落實《關於疫情防控背景下深入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案》,把戰“疫”素材融入思政教育,全面推進“三全育人”,集中展現了學校化“疫情危機”為“思政契機”的深度思考和有益探索。

人人皆育人之人

每天早上五點,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東華理工大學北區食堂阿姨張新紅跟同事們早已開始繁忙的早餐準備工作。即使留校學生不多,消毒、做飯、打飯、量體溫、搞衛生……這幾個步驟“張新紅們”還是要不停重複到晚上七點。

“放假前我們還在討論年後換班要乾點啥。突然疫情來襲,我們就成了為留校師生提供飲食保障最重要的人,我們必須堅守!”忙了一年的張新紅,本可以在春節假期好好放鬆。但疫情暴發後,她和同事們主動放棄輪休,承諾堅持到戰“疫”勝利的最後一刻,“我們要讓每一位留校學生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一日三餐成了我們的頭等難題。要是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我根本沒有辦法安心複習。”留校備戰考研的彭江峰同學看到食堂忙碌的身影很是感動,“他們用無聲的行動教會了我什麼是敬業和奉獻。”

這只是學校全員育人的一個縮影。食堂師傅、宿管阿姨、保潔工人、保安大叔等後勤工作人員都被納入育人體系中,和校領導、黨政幹部、專任教師、輔導員等一道化身疫情防控“檢查員、宣傳員、守門員、快遞員、配送員”,衝上思政第一線——

開學伊始,校院兩級領導班子成員紛紛“空降”到一線的專業、班級,帶頭在雲端給全校791個班級組織召開文化自信“主題班會”、責任擔當“故事會”和媒介素養“培訓會”,講好愛國主義精神“必修課”、制度自信政治“理論課”和疫情防控知識普及課,築起抗擊疫情的精神屏障。

目前,學校已開設線上教學理論課程630餘門、教學課堂2300多個,常規的講臺教學深度融入課程思政後變成了各種“花式”在線教學,1005名教師和近20000名學生參與其中,學校建設的“中國文化概況”“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地球科學概論”“大學物理”等20門視頻在線開放課程陸續為全國500餘所高校近6萬名學生提供學習服務,彰顯了學校在抗擊疫情中深化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使命的擔當與作為。

時時皆育人之時

“學校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抓住防疫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性特徵,將立德與求知結合起來,積極回應時代、回應青年人訴求,將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校長孫佔學介紹。

疫情初期,由於咳嗽、低燒等症狀,大四學生小宇(化名)在醫院隔離觀察後陷入了焦慮。“症狀和新冠肺炎相似,小宇一度陷入了恐慌。”心理諮詢中心呂洲超老師說。瞭解到小宇的一系列擔憂後,呂洲超對他進行了心理疏導,“心理保健員每天都會與他聊天,通過防疫知識科普、減少負面消息攝入、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對他的焦慮症狀進行緩解”。小宇最終確診為支氣管炎,解除了隔離期,也走出了內心的“陰霾”。

像小宇這樣因為對新冠肺炎所知甚少,陷入恐慌和疑慮情緒的師生不在少數。學校率先啟動心理支持熱線,為學校師生乃至全省受疫情影響的心理高危人群提供心理諮詢和輔導。同時,學校自制科普短視頻《遠離新冠肺炎,做好這3件事就夠了》、防疫慕課等,利用新聞網、官微、官博、抖音等線上平臺多渠道發佈,從專業角度分析、回應、解答師生的理論期待和疑惑,在學科前沿認清事物發展規律,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二者合一。

學校通過帶領師生見證中國速度、中國效率,宣講中國力量、中國精神,點燃了師生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的蓬勃激情。在學校的號召下,全校大學生主動向所在社區(村)報到,300餘名返鄉大學生變身戰“疫”先鋒隊,第一時間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分別在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5個地市參與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工作,在地方疫情防控工作迸發青春正能量。

“學校在疫情防控不同階段,努力找準思政工作著力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最終形成青年學生堅定的信心、信念、信仰。”校黨委副書記劉紫春認為。

處處皆育人之地

“學生聚集到哪裡,我們就把工作陣地建在哪裡”。東華理工大學持續深化“課程、科研、實踐、網絡、文化、心理、資助、組織、管理、服務”十大育人體系,在疫情防控中全方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寒冬送暖,學校第一時間向在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專項慰問金、給留校學生髮放生活補助、向家中未安裝寬帶的困難學生髮放“網課流量補助”、為直系親屬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困難學生髮放慰問金、向困難學子發放春季國家助學金……學校精準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需求,紮實做好防疫期間的資助工作,發放疫情專項金和春季國家助學金共847.95萬元,引導和鼓勵受助學生學習“最美逆行者”,用自身行動同聲抗“疫”,構建起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

讓師生大呼暖心的舉措還有很多。學校開啟“空中招聘”,積極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及時發佈崗位信息,結合抗“疫”中的感人事蹟,鼓勵學生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為解決大家的“頭”等大事,學工處、國際交流學院共同邀請塞拉利昂籍留學生大衛為留校學生愛心義剪。在大衛的嫻熟技術下,留校學生們的頭髮被修整得乾淨利落,面容煥然一新。2018級網絡工程專業留校生陶智威說,“理髮過程簡單,但在患難之際,中外學生守望相助的真摯情誼讓我感到十分溫暖,也加深了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

“疫情是最鮮活的育人教材,也是‘三全育人’的一次練兵”,柳和生說,東華理工大學與社會同步合拍,在化“疫情危機”為“思政契機”的過程中激發出全校上下立德樹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徐光明 通訊員 朱天星 賀明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