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化讓閱讀不再孤獨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受疫情影響,許多讀書活動轉移到線上開展。比如,粵鄂澳聯合舉辦“共讀半小時”活動,萬餘人云上共讀佳作、品味書香的同時,也傳遞了對抗疫戰士的祝福和關愛;中國原創音樂基地5sing平臺發起的尋找青年領讀者活動,則號召各路網友以獻聲朗誦的方式讀書、薦書。

無論是共讀還是領讀,背後正是日益顯著的社交化閱讀大趨勢。有學者概括指出,所謂社交化閱讀,是一種以內容為核心、以社交關係為紐帶,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動的移動閱讀新模式。有人說,閱讀是一件私人的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閱讀行為一直就存在社交屬性,因為閱讀行為本身是作者與讀者的一種交流,作者向讀者傳遞知識思想,讀者向作者反饋閱讀感受。傳統線下讀書會的產生,正好滿足雙方需求。這種形式雖有互動,但大多仍是作者本人或專業學者帶領讀者品讀書籍。

互聯網時代,新興科技帶來全新傳播模式,加之書香社會的倡導建設、優質出版物海量供給、閱讀基礎設施越發完善、社會平均教育水平不斷上升,大環境升級放大了社交化閱讀原有特點,並持續釋放閱讀者需求,促進社交化閱讀產生全新變化。在線上讀書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領讀者,讀者群體間交流也更加頻繁,激活了書本之外的文化產品,形成思想上的“二次創作”。也許原作者只是在書中提到了某一個觀點,但不同的讀者討論後,或由此形成熱議的社會話題,讓知識更具有延展性和流動性。社交互動帶來的參與感,也得以讓人體會讀書的另一種樂趣。

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化閱讀,進一步“模糊”了作者與讀者的界限,使讀者兼具信息接受者、知識傳播者乃至文化創造者的身份。尤其是青年群體,他們更熱衷表達、願意分享並擅長利用新興媒介。對於90後、00後來說,他們不再那麼渴求所謂的“青年必讀經典書目”,在大數據和算法的幫助下,他們大可自己私人訂製一份個性化書單,讀書後通過撰寫書評、製作“拆書”視頻來分享個人心得,並以此為媒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真正有質量的社交化閱讀,不能只是表面熱鬧,不能只是單純評論式、點贊式的互動。如何鼓勵獨到的個人見解進而引發聯動思考,如何讓每一種聲音都得到傾聽,有賴於互聯網平臺與渠道進一步完善,為社交化閱讀注入更多想象力。此前,碎片化傳播是否會導致淺閱讀取代深度閱讀的問題,引發不小的社會討論。如今的社交化閱讀,在聚攏多種聲音的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聚攏知識碎片的新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