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乾部】典型事蹟掠影(七)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李洪麗同志烏蘭浩特市扶貧辦清風乾部典型材料

從2014年開始,李洪麗就負責全市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項目管理等工作。對她來說,脫貧攻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走到貧困戶家中,讓感情與識別相容相促

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是扶貧的第一件大事。

早在2014年,烏蘭浩特市就啟動了“一申請兩評議三公開一比對”的精準識別。李洪麗將這次大範圍的全市普查形象地稱為“大起底”。在開展貧困戶識別之初,她就和扶貧辦的其他工作人員,對全市的所有嘎查村的村民收入情況,進行了一線調查。

由於農牧民較為分散,扶貧政策和申請指南難以在第一時間送達,更多隻能依靠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工作隊進行統一宣傳。此外,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需要召集全體村民參加,如何能讓外出務工的農牧民參加,如何讓分散的農牧民及時參與而又不影響生產生活,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了面前。

“農牧民貧困戶的特點就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外出務工的農牧民可以通過電話聯繫,但是本地的農牧民還需要多方聯繫,絕對不讓任何一個人遺漏。”這是她在精準識別貧困戶開始時,給所有參與人員定下的一條不成文的規矩。

從2014年開始,她就和扶貧隊伍穿梭往返在每一個嘎查村,從農牧民農閒時節的政策講解,到農忙時走到村“兩委”和駐村工作中瞭解申請情況,她白天在各地奔走,瞭解政策宣傳和申請、評議等情況,晚上回到辦公室整理檔案。2015年,李洪麗又著手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和“四類人員”清除工作,她逐戶核查家庭基本情況、收入來源和致貧原因,對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進行清除,對漏評的貧困戶進行重新識別。隨後,在2017年,她又對全市貧困戶分析彙總審核和動態管理。

這5年的時間裡,她沒有睡過一個好覺,週末的時間獻給了農牧戶,晚上的時間則在辦公室細緻的審核和整理檔案。同事們問她:“這麼拼幹嘛?歇一歇再幹!”她總會笑著說:“去多了嘎查村,貧困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謝。絕不能辜負了她們的期望,也絕不能把身上扶貧的重擔輕易卸下,得抓緊為貧困戶做些實事。”

樸實的語言並沒有多少華麗的辭藻,卻飽含著對貧困戶的真情。這些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2548戶、5207人,其中:已脫貧2381戶、4773人,未脫貧116戶247人,返貧51戶187人。這一串串數字正是她用腳步丈量草原,交出的扶貧成績單。

產業扶貧到位,把貧困戶“造血”功能激活

扶貧靠項目,關鍵是把扶貧產業搞上去,讓農牧民感受到源頭活水。這是李洪麗在扶貧中秉持的一個觀念。

有了深入農牧民中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在編制烏蘭浩特市產業項目時,把農牧民關心的每個項目逐一列入。2016-2018年的三年時間,累計確認了選擇產業發展1963戶、4325人,選擇光伏扶貧575戶869人,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產業發展全覆蓋,投入產業扶貧資金9237萬元。

走出這第一步,並不容易。拋開項目謀劃、統計彙總不說,更難的是實現這些項目,讓貧困戶真正受益。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李洪麗按照分類扶持的方式,對有勞動能力或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人口,指導鄉鎮和嘎查村提供產業扶貧“菜單”,採取“貧困戶先建、政府驗收合格、資金直補到戶”方式,為貧困戶出點子、謀路子、給方子,有些貧困戶沒有啟動資金,李洪麗就動員嘎查村負責人給其提供一些材料、建設方面的支持,動員幫扶部門、幫扶幹部全程跟蹤服務,除此之外還安排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和產業輔導等,利用農技培訓班給她們傳授知識,幫助產業項目儘快發揮經濟效益;對無勞動能力或無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人口,李洪麗統計了全市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生產經營主體,主動與農業部門一起上門宣講政策,簽訂扶貧協議,幫助貧困戶通過資產入股的方式,實現產業分紅。

“如果說項目扶貧看成效,那麼脫貧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332元,增加到2017年的7803.1元;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6.6%下降到0.56%,就是最好的成效。”當被問起扶貧項目的管理心得時,她絲毫沒有說起她自己的經驗,而是用一組數據說起了扶貧項目給貧困戶帶來的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