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齊名?趙匡胤:終於有人說句公道話了

一般說來,中國各朝代給人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暴秦,強漢,廢晉,驕隋,盛唐,弱宋,遠元,正明,辱清。其中,宋王朝兩度亡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侵,“ 弱宋” 幾成歷史定論。

於是就有人很好奇,宋朝既然是“弱宋”,毛澤東為什麼寫《沁園春·雪》的時候,要把宋太祖、唐太宗、秦始皇和漢武帝放在同一個層面上進行比較呢?並且句中意思還是這四位齊名,即使強行拆分成兩個不同的層級,趙匡胤至少也是和李世民齊名的存在。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齊名?趙匡胤:終於有人說句公道話了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問問自己:兩宋能夠在十八位帝王手下,歷經三百餘年才消亡,真的符合我們“弱宋”的印象嗎?要知道,秦國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誕生與崛起,但秦統一六國以後,兩世就亡了;宋也是從五代十國的亂世統一起來的,儘管幾乎是兵不血刃地接手了後周政權,但統治時間比秦長多了。

從地盤上看,宋朝的版圖倒的確是最小的。唐朝經過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以後,經濟衰落,五代時期又有吐蕃、靺靼、契丹等少數部族瓜分大唐北部,中原內部還分裂有以十國為代表的多個國家。要想統一全國,要麼有強大的經濟支持,這樣只要將領不是完全的無能,就可以靠打持久戰取得勝利,就像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資本積累一樣;要麼特別會打仗,能在有限的條件中取得最大的勝利。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齊名?趙匡胤:終於有人說句公道話了

但宋朝只有趙匡胤軍事才能出眾,很會打仗,號稱“一條哨棒等身齊,打下四百座軍州都姓趙”。他出身於將軍世家, 卻在另一位將領——樞密使郭威手下從軍,並一步步地憑藉軍功,爬到了禁軍最高統帥的位置。他的弟弟趙光義,耳濡目染之下勉強也算能打仗,也就是說,這兩任帝王以後,北宋的版圖基本斷絕了擴張的可能。

而最會打仗的趙匡胤死得很突然,既沒有選好繼承人,也沒有安排好國家的下一步戰略。趙光義繼位後雖然擊退過遼國援兵,滅亡了北漢,但終究止步於此,後面的北伐和趁交趾內亂(越南)南征都失敗了。如果趙匡胤多活幾年,或者安排好後事——繼承人、輔政大臣、戍邊將領、征伐大將等,南宋也許還真能把失去的漢唐地域(尤其是佔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燕雲十六州”)全部討伐回來呢。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齊名?趙匡胤:終於有人說句公道話了

再看宋朝的國計民生,宋朝的國內經濟收入佔世界的80%,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最繁華的時期。北宋時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財政收入應在10000萬貫以上,其中公元1021年宋朝的國家財政收入總數更是達到了15000萬貫。

因此宋朝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每年賠償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相當於30萬貫)。賠償一事說來讓人心痛,但遠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由此來看,能統一五代十國並且維持三百多年的統治地位的北宋,經濟上實在算不得“弱”。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齊名?趙匡胤:終於有人說句公道話了

那這個弱,指的只能是軍事實力了。有宋一朝軍事方面確實比較薄弱,這和宋太祖上位的經歷有關,為了防微杜漸,避免其他人效仿太祖的手段篡位,趙匡胤兩度“杯酒釋兵權”,並且大力推行科舉改革,任用科考人才。後面所有的皇帝都跟著這個“重文抑武”的大方針在走,對於領軍將領的掣肘力度很大。

事實上,趙匡胤作為一個很會打仗的皇帝,這樣做其實沒什麼毛病的。出發打仗前,如果將領覺得不放權就打不好仗,要麼拿著行軍佈陣圖找太祖特事特辦,再不行御駕親征也不是不行。可是但凡太祖以後的皇帝,能抽出十分之一的精力和財政收入投入到軍事上,以宋朝出過的名將來看,不說開疆,守土總是綽綽有餘的。

趙匡胤以後,作為宋朝不怎麼會打仗的皇帝,不懂得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國策方針,是自取滅亡的做法,死得突然的太祖趙匡胤卻實在沒有太大的責任,他開創了宋朝唯一的盛世——建隆之治,唐太宗也開創了貞觀之治,有宋一朝在經濟上甚至猶有勝之。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確實是很公道客觀的評價了。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齊名?趙匡胤:終於有人說句公道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