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这是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看得到无限可能;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些可能正在“被”与你隔离开

央视可能万万没想到,一部《开学第一课》平地一声雷地引爆了舆论。而爆点与制作初衷相去甚远,既与教育本身无关,也并没有让“正能量”与“向上”的主旨达成大道趋同。

时隔数日,新华社一篇《“娘炮”之风当休矣! 》推波助澜地将“小鲜肉”与“不良文化”划为同列,更字字直斥“娘炮”现象为“病态”“奇葩”“猎奇”。

文中大声呼吁青少年抵制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模糊现象,赞称“少年娘则国娘”的诡论有理。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图:新华社发文抨击“娘炮”现象


长久以来大众把“娘”这个词挂在嘴边上,用以形容男表现出阴柔爱美等特质的情态。

“娘”成为一个贬义词,“女性化”成为男性们的羞耻符号。与之相反的,“女汉子”“爷们气概”却更趋于褒义。

在推翻封建帝制百年、自建国以来就高呼两性平等的新中国,公众语境中仍然包含了如此直白的性别歧视元素,何其荒谬;连十四亿中占近七亿人口的中国女性视之为国家喉舌的新华社,竟也不惮于以如此赤裸裸毫不掩饰的措辞公开进行性别羞辱,何等无耻!

男性也可以脆弱,不必事事坚强到逞强的地步。男性也可以温柔,未必铁血悍猛才是真汉子。男性也可以整洁美好,粗糙邋遢不意味着更“爷们”。

简单粗暴的阳刚崇拜不但是性别偏见,更是霸权与隐形暴力。

高高在上偏见权威者们,把女性和男性狭隘地定义在他们的视野里,揉搓捏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稍有出格,稍有异见,便有大字赫赫小字密密,长篇累牍以论诛心。

放下那些戒尺和教条抬头看一看吧,时代已经变了。

整个世界都在拥抱两性平等、尊重审美多元的今天,我们怎能生活在时代的孤岛,对变革视而不见?

带着恐惧与恐慌盲目挥舞大刀,对新时代的风向拒之千里喊打喊杀,又何谈进步?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当他们在怒斥“娘炮误国”的时候,他们在恐惧什么?

身为最顶尖话语权的权威媒体,当有教化之责,言行应更谨慎。立论尤其要公正,要站在时代前列,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

当新华社以“娘”为训教的鞭笞疯狂挞伐审美异己时,一部分人觉得不对劲了,站出来反对。更多人潜移默化地被带偏了认知,站到了“歧视”的队伍当中去---毕竟,那边声量更大,立论者挂着“专家”“评论家”的威能更唬得住人。

究起真章,“娘炮祸国”尚且未见其事,“偏见殃民”倒是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数得出无数例子来----

你是男性时,注重仪表会被认为“不够man”,其实你只是想整洁。

你热爱流行文化,就有人跳出来鄙视你审美低俗,说不出许多长串儿外国大师的名字。

你闲暇时喜欢打打游戏,刚在朋友圈里感慨亚运金牌让中国电竞在世界舞台上刻下荣光,不多会儿你看到回复提示:多大人了还玩游戏,没出息。

……

你不是女性,不是这一次被霸凌的对象,并不代表你能永远幸免于悬在头顶审判之剑。

这柄剑是窥伺你生活的眼睛,是议论你是非的口舌,是把你划入异己阵营当做靶子的狙枪准星。

那些想要站在鄙视链顶点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指指点点的人,他们总能找得到缺口,总能找得到一根软肋狠狠戳下去。

讽刺你的爱好,贬低你的选择,把你所热爱的一切碾个粉碎,再踏上一只脚:误国!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整齐划一的娱乐“大一统”早已被时代淘汰。审美权利在人民,在每个人,不在少数人的口诛笔伐下。

热衷于批判自己不理解的事,热衷于凌压与自己不同的见地,抬高不了权威,也倡导不了风向,只能暴露出格局狭隘和观点苍白。

古语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这股腐朽陈烂的恶臭已经麻痹不了国人,更麻痹不了满怀激情拥抱新时代的少年和青年们。

新鲜的风已经吹进来了,堵住鼻孔的,只有那些大笨蛋吧?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与新华网(ID:newsxinhua)微信公众号不约而同于9月6号晚上推送两篇文章,讨论最近热议的“娘炮”问题。前者文章名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1],后者名为《“娘炮”之风当休矣!》[2]。人民日报评论的文章较为理性且温和,而新华网的文章则充斥着混乱的逻辑、义愤的笔触以及一股正义凛然的道德家之感。这篇短文也正为此而作。

两大央媒互怼针锋相对,实属罕见,谁更胜一筹?不妨看看两篇评论的网络市场反应,其高下立见。

新华社首发评论引发网民关注,20几个小时内微博就积攒了5万转发,但转发最高的反而是对此文的批判。部分网民直言,作为官媒,把娘定性为贬义词充满性别歧视的意味;2018年了,还用性别刻板印象来约束别人遮盖自己狭隘的眼界和心胸;别用未成年人挡抢了,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几个小爱豆能左右的等等。

而《人民日报》的评论在发出8小时内阅读数超过近1000万,收获3万点赞,其评论观点还得到了共青团中央、财经网、头条新闻、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转发力挺,评论多为赞扬正面声音。网友比较一致地评论,“多元社会,多多包容,反正最根本的只要三观正直,尊敬女性,尊老爱幼,就是好青年,不管是阴柔美还是阳刚美,说的好像不阴柔美的男人就很man一样,什么逻辑”等等。

先说人民日报评论这篇文章,以一位退伍军人的微博粉丝暴涨作为切入点,提醒人们由此可以窥见当下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面向。由此引出的便是那个关于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人民日报评论的文章也涉及中国传统中典型的文雅士人的男性气质,以作为此文站在宽容民主的立场的证据之一,但翻来覆去,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围绕着一根柱子转圈。在其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相比于外在形象,一个男性的内在精神气质更重要。人民日报评论的这篇文章应该拿给新华网的作者学习,让ta首先能理清这一点。

关于“娘”的问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范畴,是因为男性的外形、举止动作、言行的阴柔,还是因为他性格、精神的“女里女气”?人民日报评论认为后者更重要,它未说出口的意思就是,只要一个男性内在是健康的、阳光、积极向上且为国为民的,那即使如梅兰芳、程砚秋那样外形阴柔的男性也是“真男人”!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彩虹旗(图源网络)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但它似乎直接忽视了在这一关于“娘”的讨论中所使用的几乎所有词汇都被赋予贬义,如阴柔、女里女气、涂脂抹粉、“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在传统中都被赋予女性,也是男权社会为女性所建构的那个叫做主流的“女性气质”牢笼。在关于男性“娘炮”的批判中,人们似乎都正大光明地忽视了其中所具有的强烈厌女症与典型的两性不平等所造成的种种歧视!

9 月 6 日 23 时, 人民日报评论 在睡前聊一会儿刊文《什么是今天该有的 " 男性气质 "》表示不认同所谓 " 娘炮 "" 不男不女 " 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称 "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新华网的评论则上来就把“娘炮”称作病态审美,至于如何得出这一结论,文章的理由同样是建立在其对于民族与国家未来利益的伤害,至于如何有害,作者却沉默了。在这一基础上,文章开始大肆抨击由市场与消费所导致的病态审美,使得“娘炮”成为霸屏主流。并由此哀叹这一审丑趋势对于青少年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此,于民族、国家利益之外,我们看到还有青少年的利益。新华网文章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而读过这些文章,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真的关注那些独立的个体青少年如何,他们关注的是作为民族与国家未来主体的一个模糊整体的“青少年”。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图源网络)

这些“青少年”没有名字,没有面貌,只有在这些一厢情愿的想象中所展现出的被动、无法分辨是非、没有做出选择的能力……在这些层出不穷的以“青少年的利益”为旗帜来批评“娘炮”的文章中,我们发现,那个被虚构出来的“青少年”群体在当下中国的社会公共领域中是如此似曾相识。

人民日报评论告诉我们,当今需要的“男性气质”是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他们未来对于国家的奉献;新华网文章狠批当下娱乐与消费对于病态“娘炮”气质的宣传——还引用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来为自己的论点撑腰(不知道倒霉的波兹曼作何感想)——指出它们未能按照“为了民族、国家以及培养健康青少年和优秀文化”的目标来创造主流审美。按照它的观点,或许拍摄了《战狼》的吴京这类人更符合主旋律,更符合民族国家利益。

理解审美多元尊重为先,但反对大肆宣扬成主流文化

"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对‘娘化’现象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 人民日报的观点也收获不少力挺。这类观点认为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过于简单化,而且化妆和整容并非女性专利," 男生注重仪表,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保持尊重 "。

网民表示支持尊重各种文化、多样风格彼此的差异性网民表示支持尊重各种文化、多样风格彼此的差异性。

新华网的文章作者或许此时会大呼:“未来的民族与国家怎么办?”在这里,我想引用胡适之于一个世纪前所说的一段话,他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争国家的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难道不正是如此吗?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个人,如何再能要求ta为国为民?有人说:“国家的要求就是对的,你只要听从就好!”

反对“娘炮误国”论:多元社会应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正是由于男权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性别气质的不平等导致了对于“娘炮”、女性以及性少数群体的排斥、污名和迫害。市场与娱乐是其中的一只手,但另一只力量更大且更为根深蒂固的手却被他们悄然地忽略了。因此,他们最终所说的也不过是隔靴搔痒,了当自慰罢了。

在对于“娘炮”的批评中,我们最应当警惕的便是国家话语的过分干涉,因为由此而时常导致一个话题被上升到民族与国家立场,而使得争论双方的力量出现极度不平等,进而造成霸权式的讨论,以力压人,而非以理服人!在“少年娘,则国娘”以及把“娘炮”当做“四害”而呼吁对其铲除的过分言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男权的霸道,同时还有民粹主义以及旧日集权的鬼影。对一个——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所说的——提倡权利和平等,多元与包容的法治社会。这些或许才是真正会危及到民族、国家以及青少年的毒瘤!

如果有的媒体夹带着各种情绪,人云亦云,恶意炒作,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则更加偏离了主流媒体应肩负的使命,不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舆论氛围。因为不仅要反映民意,更应引导舆论,这是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格局、担当与品格。

关于“娘炮”之认知误读及过度炒作,都应该修正一下了!

注:

[1]人民日报评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IhsEQOQ7Wuda98NyBpKSQ

[2]新华网:《“娘炮”之风当休矣!》,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TC6ITOlvyyHifbIXrcob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