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評|粽子有味兒是因為包裹著情

暖評|粽子有味兒是因為包裹著情

母親又住院了,這個端午節,老兩口只能在離我千里之外的醫院過了。他們無心吃粽子,粽子對我,也已食之無味。

我並不愛吃老家人喜歡的白粽子,清爽有餘,味兒不足,離家後更愛吃五芳齋的肉粽子,醬香濃郁,有肉味兒!但愛看父母包粽子,每到端午,腦海裡浮現的畫面就是,父母在大門口,圍著木盆,坐在板凳上低頭包粽子,我和弟弟在旁邊不幫忙,還嬉戲起鬨,搞破壞。

不明白這麼費事的玩意,為何父母每年都要樂此不疲地包一堆。端午節前一天晚上要用清水泡著洗淨的糯米、菖蒲葉和捆粽子的藺草。端午當天一大早,父母會放下手邊一切工作,專心致志包粽子。把吃“飽”後變得翠綠柔韌的菖蒲葉一個個疊攤在木質或竹製的棒頭或扁擔上,取二三片菖蒲葉橫疊在一起,以寬的一端為起點,捲成一個圓錐體,放泡好的糯米,填平圓錐體,四指併攏按壓,確保錐體緊緻,然後用菖蒲葉的另一端包緊糯米,折成立體四角形,取一根藺草,一頭用牙齒緊咬固定,另一頭捆綁、定型和二度緊緻粽子形狀,保證粽子形狀久煮不變形,口感綿密勁道,咬下去口口都帶著“咯茲”聲。

粽子的煮法是每五個捆在一起,10個算一組,中間用一根藺草連接,方便涼掛,送親朋好友也吉利,十全十美。其實親朋鄰里相互贈送的粽子,味道大同小異,或是什麼都不添加的白粽子,或是加了葡萄乾或蜜棗的粽子,不同的只是粽子的形狀。我們喜歡玩的一個遊戲是,看粽子的形狀和捆法,判斷粽子是哪家送的。

父親心細,手勁兒大,包的粽子,個頭一般大小,精巧好看,煮熟後嚼勁足,最受歡迎;母親年輕的時候白胖、爽朗,粽如其人,包出的粽子又快又胖,形狀各異,憨態可人,她自己非常愛吃。小小的粽子也能看出一個人的秉性和生活態度呢。

後來我和弟弟相繼離家上學、工作,母親因為生病要控糖,父親也不再包粽子了。每年端午前打電話,我總會叮囑父親,自己包些粽子,有點過節的氣氛。父親總會隨口說好,但並沒有再包過。除了怕母親嘴饞,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們都不在身邊,沒了包粽子的心思。

前幾年的一個端午,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自己包粽子,買齊材料後,憑著記憶,毫無障礙地就包出了父親的粽子,原來,在父母身邊的那些年,他們包粽子的樣子,早已不知不覺刻在心裡了。

去年七月初,母親突發心梗,我匆忙趕回家,送母親到南京鼓樓醫院。看著在重症監護室裡面的母親,和外面捲縮在角落裡的父親,恐懼和自責,海浪般襲來。很難把記憶裡永遠對我有求必應的壯碩父親跟眼前這個膽怯、精瘦的黑老頭聯繫起來,脾氣火爆的母親什麼時候身體已衰敗到這個程度?我有多久沒仔細端詳過他們?沒認真關心過他們的身體?

當死亡這個殘酷的命題,突然從天而降,砸到我面前,我才深刻地意識到,之前所有任性、恣意的日子,都是父母在暗處的奉獻和隱忍。我如此懼怕他們突然有一天驟然離去,更不忍想象女兒有一天也要面臨我今天的恐懼和痛感。我除了更健康地生活,盡最大可能讓自己活久一點,讓她遲些時日感受喪親之痛,讓父母得到妥帖的照料外,還有更好的關於生死的“解法”嗎?

小區的媽媽很有心地送給姑娘們每人一個五彩線繩,可以自制五彩粽子。女兒說要自己做個粽子送給外婆,祝她身體健康,早日出院。明年,我一定帶著女兒回老家跟外公一起學包粽子,外婆就躺在靠椅上,聽著我們說說笑笑,享受著外孫女在耳邊聒噪著。從沒如此渴望再吃到父親包的白粽子。(千龍網評論員 池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