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署,處於河北省保定市繁華的市中心,是中國惟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保定直隸總督署是清代直隸總督的辦公生活處所。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清初所設置的直隸省,至光緒年間,其轄區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直隸地處京畿,總督位高權重,直隸總督為清代督撫之首,疆臣領袖。駐此署的總督計有74人99任次,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都曾在此辦公、居住。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原建築始建於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計有180年的實用歷史,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遜位才廢止。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署大堂

穿過視野開闊的儀門就是總督的大堂。據介紹,現大堂內的佈局是按照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的樣子所復原。森嚴肅穆的大堂正上方懸掛一方匾額,上書“恪恭首牧”。這是當年雍正皇帝御筆,用以褒獎贊譽克勤克儉的直隸總督唐執玉。大堂後面為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這裡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僚屬,複審民事案件,舉行一般禮儀活動的場所。三堂是官邸內宅。三堂的楹聯是唐執玉任總督時手書的座右銘:“將勤補拙,以儉養廉。”因唐執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賞識,這副楹聯歷屆總督都沒有更換。四堂,也稱上房,是總督及眷屬起居的地方。四堂,院東側廳屋為簽押房,為總督處理公務的地方。總督署大院東路的建築分別為寅賓館、武成王廟、幕府院、東花廳、外簽押房、胥吏房、伙房、庫房等。西路的建築尚存古樹和房基,據資料記載有典吏廳、西花廳、辦事廳、旗纛廟、箭道、花園等。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大堂近景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大堂外景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二堂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三堂

保定直隸總督署原建築始建於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啟用。該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個皇帝,計有180餘年歷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中國明清兩代的衙署建築多有定規,通常受北京皇宮的影響,主體建築按前衙後寢的格局,分佈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各有一路對稱的輔助建築,共同構成典型的衙署建築格局。直隸總督署東西廣約130米,南北深220餘米,以兩條南北向的更道將建築群分割成東、中、西三路,主體建築在中路。其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有房舍都用青磚青瓦建成,其柱採用黑色,其廊雖有彩繪,卻無豪華裝飾,整個建築群質樸美觀而又渾然一體。

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畿輔重省”延至民國初期,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直隸省改稱河北省。清代直隸轄區廣闊,囊括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偌大的直隸,拱衛京師和自我守備的兵力部署為綠營(清軍正規軍的主力),分為馬蘭、泰寧、宣化、天津、正定五鎮。五鎮之上設提督一員,提督之上又有總督節制。總督駐保定府節制提督,提督駐北京古北口節制五旗。北京的通州、黃村、盧溝橋、沙河、順義等地均有直隸的兵力部署。史載,直隸省總督權重位顯,集軍事、行政、鹽業、河道及近代的北洋大臣於一身,其權力已大大超過直隸省範圍。更因直隸地處京畿,亦成為清代省府第一衙。人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直隸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今天津,河北大部與河南、山東小部)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雍正二年例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順治元年(1644年)直隸地區分別設置順天巡撫、保定巡撫、宣府巡撫三位巡撫和宣大總督、山西總督兩位總督。巡撫、總督之間無明確的隸屬關係。之後,清政府又將直隸於北京地區的北直隸改為直隸省,轄區相當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分地區。順治五年(1648年),直隸、山東、河南設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稱為直隸大名府。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詔諭:“直隸各省各設總督一員,駐紮省城”。據此,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全國15個省都先後設置了總督,直隸從此有了單獨一省的總督,此任總督為苗澄,駐大名。因此成為“第一任直隸總督”。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府,至清朝滅亡(1911年),近二百五十年間保定一直作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保定直隸總督署,是中國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

歷任總督計有李衛、李紱、孫嘉淦、唐執玉、方觀承、劉墉、高斌、琦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74人,99任。其中實授38人,署理30人,護理6人。清代的直隸總督署,作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歷任總督在這裡處理過無數政務,有興農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績,也有貪贓枉法、鎮壓農民起義、出賣主權尊嚴的劣舉。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李衛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李紱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唐執玉

唐執玉是一位深得雍正賞識的總督。他不僅治理地方很有成績,而且與皇帝關係融洽。因此即使在他病重期間,雍正仍堅持讓他出任直隸總督。唐執玉最被人稱道的是他的“勤”和“廉”,平時布衣粗食。他病逝之後,繼任總督帶人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篋無一物”,都沒有錢為他裝殮。後來雍正下令撥發銀兩,加上其他官員出資幫助,才得以將其遺體裝殮運回原籍。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曾國藩

曾國藩是晚清另一名臣,他任總督時,直隸受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一派破敗景象。曾國藩整頓吏治、清理訟案、賑濟災荒,還治理了永定河,使得直隸一度出現了“百廢俱舉”的局面。他在右眼失明的情況下,依然盡心政務,公務大多事必躬親。然而,1868年天津教案事發,曾國藩先後殺百姓20多人,以向洋人謝罪,僅向法國賠款的白銀就達46.5萬兩。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李鴻章

李鴻章,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間長達近25年,是歷任總督中任期最長的一位。並參與掌管清政府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清末權勢最為顯赫的封疆大吏。正如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在直隸總督任上,李鴻章親手創建北洋水師、擴建天津機器局製造軍事武器;創辦近代民用工業,支持我國自行修築第一條鐵路;重視教育,開辦各類學堂,派留學生出國等等,史稱洋務運動。在李鴻章任上,直隸災害頻繁,據說達13年水災,9年旱災,3年雹災。1871至1874年(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的第二年,直隸等地大水、永定河連年決口,《申報》稱:“該處屢遭饑饉,百姓困苦流亡,不忍耳聞。”水災剛去,旱災又來。李鴻章在任內啟用各種措施賑災,設立直隸籌賑局處理賑務,呼籲本省和外省的官紳捐錢捐物。在李鴻章的號召下,盛宣懷在天津創設了慈善機構廣仁堂。此外,李鴻章還向清廷申請援照舊例開辦賑捐,即誰捐了賑災款,按規定便可得到一官半職。即賣官籌集賑災款。在任內,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指揮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海戰。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入侵保定,李鴻章在外地訓令“以禮相待”。結果,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當年11月6日,以英少將蓋斯里為首的侵略軍將校在總督署大堂,將直隸護理總督廷雍等5人五花大綁,在大堂跪審並斬殺,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袁世凱

袁世凱在任總督時,籌集資金、仿德國制度籌練北洋新軍,還在直隸創辦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創設警務總局,開辦巡警學堂。袁世凱早年兩次鄉試均落第,在做了直隸總督後,卻很注意發展教育,在保定等地興辦了新式學堂。1905年8月,由他起草並聯絡張之洞等人上奏摺,請求停止科舉。清廷批准了這一奏摺,下旨從1906年開始,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中國實行了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被廢止。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隸總督衙門與直隸總督

末任總督張鎮芳,是袁世凱二哥袁世敦的妻弟。他署理直隸總督只有10天,清帝便宣佈退位,這個總督名存實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