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蝴蝶

#教育头条#

夜蛾/白蝴蝶

戴望舒

夜蛾

/戴望舒

绕着蜡烛的圆光,

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

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

已死的虫,未死的叶。

说这是小睡中的亲人,

飞越关山,飞越云树,

来慰藉我们的不幸,

或者是怀念我们的死者,

被记忆所逼,离开了寂寂的夜台来。

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

因为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

遮覆住我的影子,

让它留在幽暗里。

这只是为了一念,不是梦,

就像那一天我化成风。

作家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祖籍南京,生于杭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后留学法国,1935年因参加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是年,返回中国。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戴望舒精通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西班牙大诗人洛尔迦的作品是戴望舒首先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的。

短评

“夜蛾”是一种非常小的动物,而且夜间出没,对人类没有特别的益处或坏处,因此,人们对夜蛾没有太多的感情,也很少有诗赋描写这种微小的虫子。戴望舒这首诗具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他不写明,不写透,或许隐隐约约,想表现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的心态和这夜晚的世界。但他的语言真是很美:“说这是小睡中的亲人,/飞越关山,飞越云树,/来慰藉我们的不幸”,接着一转,夜蛾成为自我思想状态的一种外化,“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对于如夜蛾一样的“我自己”,戴望舒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呢?回到开头,会发现夜蛾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向往光明。它们虽然身处黑暗中,却热爱光。这就把夜蛾塑造成一种热爱光明的象征了——“绕着蜡烛的圆光,/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飞蛾扑火”常常会被诗人、小说家描述成一种为追寻光明世界、为美好的未来而献身的高尚情感。但戴望舒并不想简单粗暴地升华,他对词语有特殊的敏感:“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已死的虫,未死的叶”,那些是夜蛾的前世,但它们都忘记了。而诗人同样也不想被升华,他执意停留在夜晚里,保持自己独特而敏锐的感觉,甚至保持自己不与他人混同的个性——“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遮覆住我的影子,/让它留在幽暗里”。

白蝴蝶

/戴望舒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

寂寞;

合上的书页:

寂寞。

短评

这首小诗只有八句,长长短短,很像宋词,节奏上非常明快,又含着淡淡忧郁,甚至自我怜爱。一般来说,写夜蛾、蝴蝶这类小飞虫,诗人大多带着自我情感的投射在内。这白蝴蝶的比喻极其精妙:“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是表现了白蝴蝶在空中扇动翅膀飞来飞去的生动情景。但白蝴蝶翅膀是“空白之页”,而不是充满文字或布满纹路的书页,内容是空白,但也不完全是空白。对诗人来说,这空白内容更是“寂寞”。而且——“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从一只飞动的白蝴蝶中,看到了自我形象,这是心性忧郁的天才诗人戴望舒的人生感受。换成读者中的小朋友呢?你们到野外去,或在公园里看到了蝴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色彩缤纷的蝴蝶吧?各种斑纹,精美异常。可是观察角度独特的诗人,却看到了白色的蝴蝶。在这一片彻底的白中,他不是探究白蝴蝶的品种,研究这种蝴蝶的生物学特性,而是从中看到了更多与自己有关的世界。

诗人写物,无论是植物(包括花朵)还是动物,更多是为回到自己、回到人生。虽然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词的分析,得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观点,意思是说有些词写风景,并不把自己放在里面,有些则是把自己的人生、态度、经验、哲思灌注于内。但是,他又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不存在单纯的风景描写,所以一切的风景(景语)描写,都包含着诗人的情感(情语)在内。所以,无论写夜蛾还是白蝴蝶,戴望舒都能看到自己——小小的我、独立的我。在那个大时代环境下,这样的自我,还能不能独立呢,还保留得住自我的个性吗?

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