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原创首发:<<守望一一文学这片净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中心文化站、硚口区文化馆、江汉区文化馆、硚口工人文化宫等,先后举办了文学创作讲习班、培训班等,掀起了一股文学热潮,各种“文学小组”也应运而生。

我和不少爱好文学的青年,报名参加了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中心文化站文学创作讲习班,成为了首届学员,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和写作知识。聆听了作家碧野,胡发云,管用和,董宏猷等的讲座。印象最深的是胡发云,少年爱诗,爱音乐,也爱玩,由于许多机遇,读了许多同龄人当年不太容易读到的东西。当过知青,工人,企业干部,后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现身说法,创作体会,经验之谈令学员们鸦雀无声,只听见作记录的沙沙声。从那时起,便没想到,十年后,我便和这期学员们重逢,有至今任职于通恒汽车广告公司的老总邱和平,时任<>(内刊)编辑,后获批刊名<>。当时,我能进入该报社,还是邱总招我进去的。但我俩并没有认出来,随后,现任<>的主任编辑刘建农,也进入了该报社任编辑,我们三人并没有谈及这段往事,后来,在工作中无意提起,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到<>找编辑周西超,又碰到了时任编辑邓一光(也是首期学员),他不仅文笔非常厉害,而且非常酷爱集邮,人也非常低调,谦虚,后成为了著名作家。还有不少学员都活跃在新闻战线上,成为各大媒体的骨干力量。更没想到的是,二十世纪初,我在报社跑文化战线又碰到了董宏猷老师(他是武汉市作协主席),采访了解市作协的动态,还索取了他的墨宝,及联系方式。似有:人生何处不相逢。如果说,没有当初那段时间的系统学习,老师们的讲解,我能迅速成长起来吗?所以,我非常感谢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中心文化站这片沃土,不仅让我学到了不少文学知识,还认识了这么多有本事的人。但我在跑新闻的同时,这多年仍然守望着文学这片净土,时不时的也写一些文集。虽然文笔一般,可不知道么回事,越写越想写,越写越多,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直至今天,三、四十万字的文集,虽略显粗糙,但赞声一片,因为我把心交给了读者,所以朋友们说:真实,如同发生在昨天和身边。孩子们也说,文集里面反映的内容是他(她)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么,证明我的思路是对的,引起同辈的共鸣和回忆,下一代的了解和支持,我只不过是个记录者,传播机,插播机,文学这片净土,需要人来守望,我愿成为她的忠实代言人,笔耕不辍,构建一个庞大的回忆昨天,反映今天,展望明天的文集。


张勤原创首发:<<守望一一文学这片净土>>

前段时间,我和时任<>杂志社的主编谈起此事(原<>编辑),当年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工作的搭裆,(文,教,卫,新闻战线)有一种尊称。相互称“老师”。我们在通话过程中,当谈及现今的工作近况,对于我仍然坚守在文学的圣坛上,有所不解。但我答复她,文学可承载流芳历史的精神力量,它能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世俗的世界里,找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片净土不该被冷落、被遗忘,它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它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