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

最偉大的踐行者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為“中和”。“貴和尚中”的中和文化這一“偉大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明清時期的晉商,作為十大商幫之首,創造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場五百年”的傳奇,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晉商文化。其中,秉承傳統的儒家文化,有融合、有發展地與塞外文化碰撞,以融合山西黃土文化的方式,消化融合形成山西獨特的晉商“中和”文化就是晉商文化中最為寶貴的一種文化。而作為聞名海內外的商業資本家、晉商翹楚的喬致庸,無疑是這方面是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和氣致祥,追求“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之“和”

喬家大院建築群,從整體看,呈現“中規中矩,左右對稱”的風格,體現出與天地四時、與長幼次序的和諧合一。其設計精巧,工藝考究,規範而富有變化,既有整體美感,局部又各具特色,堪稱集北方居民建築精華之大成的藝術品。在中堂院落群佈局構成一個大吉大利的“囍”字形。德興堂院落群佈列有致,層次分明,佈局為“壽”字型。加上保元堂、寧守堂,所有院落,從院門開始,由外向裡逐一抬高,到最盡頭的正屋還有許多級踏步,符合中國傳統風水上說的“前低後高,子孫英豪”的說法。主院的東西廂房都是單斜屋頂,使雨水向院子裡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此等等,整個喬家大院建築群體現了群居合一的思想,無論在人文學、風水學,還是在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彩繪藝術上都充分體現出傳統的中和文化。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抱德煬和,追求“內聖外王”的修、齊、治、平之“和”

喬致庸本身的名字,就集中體現出儒家的中和思想。喬致庸是喬家的第七世,他出生於公元1818年,與馬克思同歲,卒於1907年,享年89歲,是喬家最長壽的一位。當年其父喬全美給他取名用意就有非常濃厚的中和思想,致,達到;庸,中庸。希望喬致庸以“中庸”立德,以“中庸”立家,以“中庸”立世,踐行儒家的中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喬致庸沒有辜負父親的意願,首先把自已住宅的堂號命名為“在中堂”。在,就是存在,居於、堅守的意思,還有“省視、觀察”的涵義,也就要審視自己、觀照內心是否合乎“中”的要求。中,不偏也;庸,不易也;和,樂業也。中、庸、和三者致者,天地人三才立焉。人名與堂名的取意都是取“不偏不倚、執兩用中”,堅守和諧、圓融、穩健、包容的中庸之道。


在喬家大院大門的“百壽圖”磚雕影壁上,喬致庸更是獨具匠心,把堅定不移走中和道路的決心雕刻在此,銘記在在心。“履和”二字,取“履中蹈和”之意,在儒家經典《中庸》一書中有:“端詳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養太和”。把“履和”刻上影壁,就是提醒自已和讓別人監督奉行“和為貴”的做人準則,處事折中調和,實行中庸之道。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喬家大院大門的“百壽圖”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庸》)。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且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如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持“中”正是為了求“和”,求“和”又必須通過“中”才能實現。


喬致庸用畢生的經歷“履和”,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和讚許。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這是晚清大臣李鴻章贈於喬致庸的楹聯,現在還掛在喬家大院的大門上。子孫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家族就會興旺,兄弟和睦相處,定能發家致富。這是李鴻章對喬致庸“履和”的充分肯定。


在喬家大院的磚雕影壁上,還有一副楹聯引人注目,它是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左宗棠平定西北、恢復新疆凱旋路上特地來到喬家,為喬致庸題寫的,“損人慾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這其中的“天理”、“道德”,不就是對喬致庸“履和”的高度讚揚嗎?就連慈禧太后都對喬致庸“履和”的作為大加讚賞,親筆為喬致庸題寫“福種瑯嬛”的匾額。“瑯嬛”一說是神仙居住的宮殿,另有一說是西王母藏書的地方。無論那種說法,慈禧都把喬家視為了和諧之福地。


和衷共濟,追求“為善最樂”的與人相處之“和”

2017年7月5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詳細介紹了喬家“一不準納妾,二不準虐僕,三不準嫖妓,四不準賭博,五不準吸毒,六不準酗酒”的家規。


當年喬致庸用嚴格的家規、家訓、家風來約束子弟,告誡子孫要正人品、立人格,杜絕一切不良習氣沾身,要做一個純正善良的人。


一個家族有了家規的約束,有了家訓的教化,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一種優良的家風並傳之於後世。我們現在把喬家的家風歸納為七個方面:“和為貴,家睦族旺;重修德,人正事興;講誠信,以義取利;樂讀書,百年樹人;慎儉德,勤儉持家;善為先,無私訟公;懷天下,興家報國”,其中“和”仍佔首位,是諸多家規的核心。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喬致庸對內時時嚴格要求家人,而對外卻處處體貼別人。農忙季節,喬家在門口拴上耕牛,以方便村民去耕種,村民早上牽走到傍晚還牛,連飼料都不用去喂。喬家的傭人們有了難處,喬家總是給予幫助。大人病了,買不起藥,給幾兩銀子讓看病。父母亡了,買不起棺材,又給幾十兩銀子讓料理喪事。而有些不檢點的傭人還要小偷小摸,於是管家對傭人嚴加管制,訓斥……可傳到喬致庸耳朵裡,卻是一副菩薩心腸:“他總是可憐得不行才偷呢,再說,喬家的東西多著呢,丟上一兩件也不覺少,不用責罰了!”所以,當時能進了喬家當傭人,都是很讓人羨慕的事,甚至有人說:“能進喬家當傭人,那可是跌進福圪洞啦!”


喬家大院現在的明樓院,當年是喬致庸從別人手裡買來的,這家人窮困潦倒,房屋破爛不堪,幾乎快要倒塌了。在買這一處地基上,喬致庸不以自已財大氣粗自居,留下了一段一讓再讓的購地佳話。


讓人一步天地寬,讓是一種美德。一個“讓”字,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讓”就是“和”的具體表現。


光緒二十五年(1899)秋,北方大旱,秋糧減收大半。旱情一直持續到光緒二十六年春播時節,一冬一春,仍是滴雨不下,整個北方地區寸草不生,赤地千里,這是百年不遇的大旱。於是,喬致庸親自安排賑災:一、本喬家堡的人,按人發給若干糧食。二、在村裡的大街上安幾口大鍋舍粥,以接濟外來的饑民。三、家中男女老少一切從簡,一年內不準做新衣服,不準吃山珍海味。那年,喬致庸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為了搞好賑災,他拄著柺棍去分糧舍粥的地方親自查看,他在分糧的地方囑咐傭人說:“把斗子裝得滿一些,分得糧虧了,我給你們補。”領糧的百姓聽了,齊聲喝彩,再看看喬致庸一身布衣,更生敬重之情。來到大街上舍粥的地方,他則坐在磚坡上監看,吩咐傭人們:“不要稀了,再稠些!”到吃飯時間,他也和饑民一起,喝一大碗鍋裡的粥,算作一頓飯。災民們對喬致庸感激涕零,讚不絕口:“這樣的財主真是天上少有,地上難尋!”


由於喬家慷慨賑災,使祁縣一帶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光緒皇帝以悌弟之舉贈送喬家“仁週義溥”的匾額。喬致庸樂於行善在當地成為美談,有位紳士還給他送了一塊牌匾,上刻“為善最樂”四個篆字。這塊匾至今仍然高懸在喬致庸的老樓之上,雖字跡有些褪色,但風骨猶存,靈魂宛在。


喬致庸——晉商“中和”文化最成功、最偉大的踐行者

和而不同,追求“誠實守信”和氣生財之“和”

以身股制厚待員工,是喬致庸“履和”的又一具體措施。這種十分有利於員工的分紅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從掌櫃到夥計,無不禪精竭慮,盡心盡力,從而提高了商號整體的經營水平和競爭力。喬致庸“人棄我取,薄利廣銷,重義輕利,誠實守信”的中和經營理念,使喬家在包頭的生意日漸興隆。當時,喬家的“復”字號商號幾乎左右了包頭的整個市場,所以民間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喬致庸還審時度勢,主持開設了“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其分號遍佈全國各地。那時候,喬家的票號、錢莊、商鋪、糧行、當鋪計有200多處,其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他以自己過人的膽識與才幹創造了喬家商業最為鼎盛與輝煌的時期,實現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德通天下、和通天下的偉大夢想。


喬致庸身為商賈,崇從儒家;以儒為核,堅守中庸;以商為用,心懷仁義;明禮知恥,崇中尚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無疑是最成功、最偉大的晉商中和文化的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