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孰如牵犬之路既寡,

听鹤之途何由哉!

—— 谢灵运《山居赋》


本文是《汉末三国地方故事》

(总) 第 一 篇 华亭篇 01

本文共3333字


上蔡黄犬,也称为“东门黄犬”,是指秦朝丞相李斯在二世二年临刑前,对其次子说的一句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意思也就是说,(今天都死到临头了)可我还想和儿子你再牵着黄狗,在家乡上蔡的东门追逐猎杀狡兔。但这样的日子,还能再得吗?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李斯说完这句话不久,史载其“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这个典故也被后人引申“为官遭祸,抽身悔迟”的最佳反面素材。


千多年以来,“上蔡黄犬”带着它的好伙伴,知名度稍低的“华亭鹤唳”,警惕官员无数。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鹤唳好理解,可这华亭又是什么地方呢?请看下文分解。


华亭,是当今上海市松江区的故称,经纬度为北纬31度、东经121度45分,按史料的普通解读理解,华亭该是东汉时扬州吴郡吴县以东的一个亭。按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乡-亭-里”的说法,亭是地方统治的第四级单位。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华亭设置的起始时间已不可考,不过,看此地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才首次载入史册,可以推测其之前的履历平平无奇。


此处的平平无奇是指:

华亭虽然没有奇人异事记载,

但也没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

生长在这个默默无闻小地方的人们,

虽不能大富大贵,

但胜在安稳平定,

生命安全有保障,

衣食住行有着落,

比起汉末洛阳、南阳那些大城市,

华亭简直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写穿越三国小说的朋友,不妨以华亭为起点,可以给到足够的时间让主角成长。如果穿越的时间点还设为公元历196年初,那还将获赠吴地四大家族之一的陆家做邻居,也就是说,收服一个无限仇视孙策,少年版陆逊、童年版陆绩的大好机会砸头上了!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是的,据南宋中期,王象之编纂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所说,日后出将入相,名留千古的陆逊,就是出生于华亭。(吴王猎场,在华亭谷东,吴陆逊生於此)因此当今有“陆逊是上海人”的说法,能与更为悠久的“陆逊是苏州人”说争持一二。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上海有陆家嘴,但别误会,

那不是纪念陆逊,而是纪念明朝学士陆深。


而这一年的陆逊,只有十三岁,本来在庐江读书,受叔祖父庐江太守陆康的照顾;但因为袁术麾下的孙策,连续两年不断攻打庐江,陆康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撑到195年年末,是真的撑不住了。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本图制作者为 孙策吧 明府家宝,

庐江郡郡治为舒县,亦是周瑜故乡。


他才委托陆逊带着陆绩与其他陆氏族人(陆康的儿子,陆逊的叔父,时年七岁)渡过长江,回到吴郡的华亭避难。(唐代地方志《吴地记》:“漢廬江太守陆康与袁術有隙,使侄逊与他子陆绩,率领宗族避難,居于华亭谷。”)而当时已七十岁的陆康,城陷病逝。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在多数庐江人,在陆逊眼中,

孙策应该是这幅模样……


二十四年后,备受孙吴政权重用,还做了孙策女婿的陆逊,不仅仇恨心消散于无形,而且还因为与吕蒙合作,背刺关羽,提前占领公安、南郡之功,受封为抚边将军、华亭亭侯,领宜都太守;这是华亭地名首次载入史册。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到了这里,陆逊的运气还没用完,刘备所设置的宜都太守樊友一箭未放,就弃郡跑路,樊友后续事迹不详。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刘封流下了不解的泪水,

大家都是逃,樊友却毛事都没有。


陆逊成了正牌的宜都太守,并请拨金银铜印,以颁发给周围的蛮族首领招抚之。接连益荆水路的宜都一失,意味着不会有刘备的援军从水路登陆支援关羽,也意味着关羽必须只能走陆路,然后坐等被擒斩。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谭其骧先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吴荆州部分


用关羽首级换来的华亭,背靠昆山,有水有谷,当年该有过一番风光岁月。陆逊的子侄孙辈们,可以在华亭谷陆家大宅修习军事,朗诵五经,闲暇还能弄鹤为乐,听声声鹤唳。每逢春夏,还可以前往附近的吴王猎场纵马奔驰;可以前往华亭县西北二十里处,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料想陆抗、陆云、陆机等陆氏族人,在他们年少时,就在这片乐土中,与山水为友,与白鹤为伴,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时光。军旅之家,不忧饥寒,自然也能在军事和文学方面用心,延续弘扬吴郡陆氏。


这一切,皆拜陆逊给关羽寄信开始的。(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

下一次,华亭出现于《晋书 卷五十四 列传二十四》,可就没那么光彩 了。


公元历303年,陆逊之孙,文学书法造诣,名震当代后世的陆机,时年四十三岁。


这一年,他因兵家之后的身份,受成都王司马颖所托,任职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统领人马达二十万,讨伐长沙王司马乂。


陆机虽在父亲陆抗殁后,有一定的领军经验。但可以推测比起其父亲、祖父,就差得远了。如果他真有父祖那样的军事才华,东吴也不至于在23年前就灭亡,当时二十六岁的陆机,率领部队并无作为。


陆机很清楚自己的军事才干有几斤几两;所以在任职之前,他拼着得罪上司,也是救命恩人的司马颖,请求辞去都督。


但他用的理由不是自承对领兵打仗无能为力,而是用了个很玄学的说法,“三世为将,道家所忌”。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瞧这说辞,我个人认为是陆机无意中抬高了自己的逼格。看,不是我不能打,只是我不能逆天而行,去继承爷爷陆逊、父亲陆抗的三世武运。所以,我的领导司马颖王爷啊,您还是另请高明。


然而没想到,时年二十四岁却还没过中二期的司马颖,恰好就吃这一套玄学说法,反认为大都督之职,非陆机不作第二人想。我这个都督可算是找对了,陆机先生可是有着三世武运,连天道都顾忌的将门之后,我司马颖抽到了这么一张五星SSR卡,何愁二三星司马乂不破?


结果嘛,也是可以想见,虚有军事才干的陆机,被真有军事才干的司马乂于鹿苑打了个超级大败,士兵“族赴七里涧而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


战后算账,陆机墙倒众人推,终被判死。在临刑前,陆机仿佛四百年前的李斯上身。他的绝命辞是"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昔日华亭谷中的白鹤鸣声,还能再听到吗?)


对啊,他是再也听不到华亭鹤唳了,连带着儿子陆蔚、陆夏,陆机之弟陆云、陆耽也一同被害。吴郡陆氏元气大伤,直到隋末唐初时有陆德明为国子博士,才算稍为复兴。


"华亭鹤唳",也以这种悲剧方式成了与“上蔡黄犬”齐名的悲剧典故,后世名家争着用这两典故做诗文素材,可勤快了。


第一击是谢灵运,“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


第二击有《魏书》作者,魏收的评论:“昔李斯忆上蔡黄犬,陆机想华亭鹤唳,岂不以恍惚无际,一去不还者乎?”


第三击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笔:“上蔡之犬,不诫于前,华亭之鹤,方悔于后。”


第四击是唐朝的崔雍,玩起了对仗:“上蔡之犬堪嗟,人生到此;华亭之鹤虚唳,天命如何?”


第五击是李白大神的《行路难》: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一作真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第六击到白居易,就连自己做杭州刺史时,搜罗到的一只鹤,也特别强调是华亭鹤,《洛下卜居》:

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

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

饮啄供稻粱,包裹用茵席。

诚知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第七击是……


第八击是……


总结

1、华亭是上海松江区的古称,更是陆逊出生地,因此说陆逊是上海松江人,这话没错;但说陆逊是苏州人,也没错。毕竟当时的华亭,是属于吴郡(今苏州)范围。谁能想到后世会有上海松江区的出现。


2、只要有一说一,坦白承认自己不善军事,那陆机当年其实是还有更多的活命机会。例如效法他的前辈严畯。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友善。性质直纯厚,其于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补益。张昭进之于孙权,权以为骑都尉、从事中郎。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于流涕,权乃听焉。(志林曰:权又试畯骑,上马堕鞍。)


END

关于《汉末三国地方故事》

是由订阅号:三国游戏文史库藏(sangogame),敏然兄所撰写的系列历史类文章。

你所生活的地方在汉末三国时代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别的故事?

关注订阅号的本系列文章,我告诉你啊。

也期望各位朋友可多于评论区留言,指出写法或史实解读的谬误,赐教一二,不胜感谢。

全文完

关注订阅号sangogame,

你也就比别人多一点资讯优势而已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上海松江,与上蔡黄犬齐名的华亭鹤唳

例如,三国杀各武将技能版本的最详尽资讯。

又例如三国志1-12代的三千攻略书大图。

再例如三国历史相关的种种经典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