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读老子之十五:善为道者,深不可识—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博雅读老子之十五:善为道者,深不可识—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读译]

古代擅长修道的贤圣,通过普通的细微现象能了知宇宙中至深的大道理,所学深不可测,因为一般人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勉强形容他们一下:

他们小心谨慎,好象冬天涉水过河;他们敬畏四邻,不随意的打扰别人;他们庄重严谨,好象在外做客;他们自在随意,好象是冰雪消融;他们淳厚实在,好象未经雕琢的木头;他们心胸宽厚,好象是广阔山谷,他们混同一切,好象是浑浊的河水。

谁能在混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

博雅读老子之十五:善为道者,深不可识—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心得]

这一章,老子用连续七个比喻表明古代人善为“道”者,而从七个方面一起看的话,就会发现这就是人生最高的智慧:小心谨慎,提高警觉,才能够让自己安全;拘谨严肃,自在随意是适应环境的需要;淳厚实在,空旷开阔是自己本身;混同一切,是本身的修养。这样,就不会遇到任何挑剔或压力。老子于此揭示了古代善为道者之所以“微妙玄通”——大道正果之所由来。这种古代真人,既是老子的先师,更是我们效法的典范。

老子还告诫人们,不要以为你很了不起,那只是一个阶段而已,不能太得意,要随时都要保持谨慎的心,才会不断进步。盈则亏,满招损,物之大忌,亦为道之大忌啊!

博雅读老子之十五:善为道者,深不可识—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本章从七个角度描写行“道”的人,其主旨就是战胜恐惧、谦虚退让、随顺自然、和光同尘。藉之以永葆此道,而使自我的大道生命虽敝而新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