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強副研究員全球能源市場走勢接受《解放日報》採訪

2020年4月9日,上外中東研究所鄒志強副研究員全球能源市場走勢接受《解放日報》採訪(見《解放日報》2020年4月9日第12版),全文如下:

“歐佩克+”開視頻會議,減產能否談妥?

MESI·观点 | 邹志强副研究员全球能源市场走势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圖片來源:Alexei Nikolsky/Kremlin via Reuters

據外媒報道,沙特將於本週四(4月9日)主持“歐佩克+”(以沙特為代表的歐佩克成員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視頻會議,討論如何實現國際原油市場穩定等問題。

3月初,沙特和俄羅斯未能就延長石油減產協議達成一致。沙特隨後宣佈增產並大幅調低官方石油售價,國際油價隨之暴跌。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喊話”,敦促儘快結束這場石油價格戰。沙特方面呼籲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達成一項公平協議,以穩定石油市場。

面對美國、俄羅斯、沙特的“三重唱”,即將召開的會議上能否達成減產協議?全球原油市場又將受到何種影響?

能否達成減產協議

據路透社報道,國際油價週三出現攀升,投資者寄望此次會議將討論減產以提振油價。市場普遍期待,此次會議,將比3月初的會議“更成功”。

此次會議原本計劃於4月6日進行,因“需要更多時間進行協商”而改至4月9日。俄羅斯能源部一名發言人日前確認,俄羅斯將參加此次會議。

至於會議能否“結果”,分析人士看法不一。

分析人士指出,莫斯科和利雅得是該協議的關鍵參與者。“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裂痕,是達成協議的關鍵所在,”標準普爾全球普氏中東和歐佩克執行主編赫爾曼·王(Herman Wang)稱,“先不考慮美國是否會參加。沒有沙特和俄羅斯的共同努力,就根本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

俄羅斯主權財富基金(RDIF)首席執行官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表示,俄羅斯和沙特已經克服了“許多困難”,雙方的關係“比許多人認為的要密切得多”。

德米特里耶夫認為,俄羅斯和沙特“非常、非常接近”就石油減產達成協議。他說,“我認為,整個市場都明白,這一協議非常重要,將起到穩定市場的重要作用,我們已經非常接近了”。他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上週的言論,據報道,普京上週提議將日產量削減1000萬桶。“普京談到了這一協議的重要性,俄羅斯方面表現出了意願,” 德米特里耶夫說。

俄羅斯VTB銀行首席執行官安德烈·科斯京(Andrey Kostin)也持類似看法。“俄羅斯對穩定油價興趣濃厚,也具有政治意願。”“沒人願意看到低油價,美國、俄羅斯、沙特都不願意,”他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最終應該能夠達成一項合理的協議。”

沙特表現出一定期待。沙特國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已宣佈推遲公佈5月原油官方售價,具體細節將於4月10日宣佈,以觀望會議可能產生的結果。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認為,減產的可能性較大。對沙、俄來說,低油價對美國頁岩油產業已造成打壓,適時減產提升油價才是明智之舉。如果持續打價格戰,沙特可能承受一定財政壓力;俄羅斯也不願失去借石油介入中東地區的機會。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指出,沙特希望讓“歐佩克+”變成“歐佩克++”,這意味著除了原有的“歐佩克+”成員和美國之外,加拿大、巴西、卡塔爾、挪威和英國等石油日產量在100萬桶以上的國家,也應參與階段性減產協議。分析認為,減產聯盟的擴大意味著囚徒困境參與者的增多,將加大協調難度。

在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冬看來,召開會議,可能會宣佈一些好消息,但是消息是否與市場的預期相似,“那就另當別論了。”

歐亞集團分析師認為,達成協議的障礙之一是美國的政策以及特朗普的工作重點缺乏明確性,關鍵問題之一是如何協調特朗普長期以來對歐佩克的排斥與他穩定美國石油產業的願望。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志強持悲觀態度,他認為短期內達成減產協議存在一定難度。鄒志強表示,從三個主要行為主體來說,沙特主動挑起石油價格戰,且已明確表示不願再承擔減產的大頭,如果沒有取得相對滿意的結果,沙特或不願讓步;俄羅斯雖然表面鬆口,但能否付諸行動、兌現承諾尚存疑慮,此外,俄羅斯還曾表示美國需要參加減產,可能存在多重考量;從美國方面來看,特朗普並未就此明確表態,主要行動是將沙特、俄羅斯拉回談判桌前,美國的石油體制也決定,美國不可能採取非市場行為參與價格聯盟機制。鄒志強稱,各方複雜博弈下,可能要到6月份才會呈現一個初步結果。

美沙俄各有考量

有媒體報道稱,作為全球前三大原油生產國,美國、俄羅斯和沙特在這場談判中將各有考量,想要達成新一輪減產絕非易事。

路透社援引歐佩克消息人士的話稱,此次會議將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在現有規模基礎上減產,但並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二是美國人要為減產出一分力,且最終的減產規模取決於所有產油國的參與。

與此同時,特朗普也在對“歐佩克+”減產施壓。特朗普近日威脅稱,如果沙俄不減產,不排除對進口原油加徵關稅,以保護美國石油企業。但他沒有明確美國將參與減產。

孫霞表示,在全球石油市場中,美國現在是“頭號玩家”。過去三年多來,沙特與俄羅斯的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美國則憑藉頁岩油完成了從石油消費國到出口國的身份轉變,並在2019年超越沙俄,躍居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頁岩油的崛起,不僅對全球油價造成衝擊,也影響了地緣政治。

另一方面,美國在中東的聯盟關係也逐漸生變。得益於頁岩油,美國對傳統盟友沙特的依賴正在降低;同時,沙特將中東另一大產油國伊朗視為地區主要對手,而對伊朗的制裁大棒正握在美國手中。

孫霞表示,美國掌控石油的手段多元,欲藉此來維繫石油美元體系的霸權地位。不排除美國使用政治手段,例如對俄羅斯“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加以制裁、對沙特施以外交壓力等。

另據歐佩克知情人士透露,作為歐佩克和非歐佩克成員國領袖,沙特和俄羅斯最大的分歧在於如何分配減產份額。俄羅斯傾向於使用第一季度產量的平均值作為減產基準,而沙特則希望使用其4月份的產量作為基準,兩者差距在200萬桶左右。上週,兩國還就誰應為油價暴跌負責再起爭執。

據報道,儘管會議前夕沙俄之間對矛盾有所降調,氣氛積極,但目前雙方未擬定協議草案,也未就減產規模和細節達成一致。

對能源市場有何影響

機構分析指出,在不減產的背景下,全球儲油庫容將在5月份被填滿,減產只能延緩一時,但無法迴避高庫存的預期。市場分析預計,眼下新冠疫情帶來的階段性衝擊巨大,需求下跌在1500萬桶/日以上,不是減產協議就能填補的。

孫霞認為,即便達成減產協議,但時間太晚、減產量也不夠大,油價短期內反彈空間有限。如果減產談判破裂,油價大跌將使中東、北非的一些產油國石油收入減少,這些本就脆弱的國家可能發生內亂,進而或將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由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對任何國家都是不利的。

另外,如果低油價持續時間過長,還可能引發下一輪供需失衡和油價波動。一旦供給過少,等到經濟復甦後石油需求上升,供給跟不上,將導致石油大跌後大漲,對石油進口國不利。

鄒志強還指出,現有石油市場格局並非完全自由流動,而是存在非市場因素,而且非市場因素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石油的市場價格並不完全由供求關係決定,其價格的混亂體現出能源市場上幾方主體之間關係的不穩定,導致石油市場出現動盪。

在國際能源市場持續動盪下,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沙特將在10日主持召開G20成員國能源部長特別會議,談論如何確保國際能源市場穩定。市場普遍認為,接連兩場重要會議意味著“石油戰”已進入關鍵一週。

國際能源署執行主席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G20能源部長會議將對市場起到穩定軍心作用,原因在於:其一,“歐佩克+”減產協議不足以解決現有的供需問題,市場樂觀情緒只能持續幾天或幾周,亟需進一步舉措和建議;其二,石油市場也需要各國的政治回應,期望全球石油生產國能做出積極貢獻。

歐亞集團預計,G20能源部長會議或將為眼下的油價困局提供轉圜餘地。考慮到美國頁岩油產業已出現損失,美國可能不需要達成由沙、俄提出的明確減產份額,而是將以市場為主導的減產作為美國的“貢獻”。

鄒志強則認為,即便召開G20能源部長會議,其他國家直接發揮作用的手段較少,難以影響這幾方“重要玩家”。不過,他同時表示,從歐佩克的發展和石油出口國的利益來說,在維護高油價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存在合作基礎,長期來看,各方仍將回到合作的軌道上。

MESI·观点 | 邹志强副研究员全球能源市场走势接受《解放日报》采访

本訂閱號關注中東研究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發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的學術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