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2》與《紅海行動》的成功,不代表國產電影的崛起

《戰狼2 》、《紅海行動》是國產電影的驚喜,一個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紀錄,另一個將主旋律電影推向新高度。但是,這兩部電影的火爆只是個案,並不表示國產電影的崛起,更不會迎來國產電影的春天。

《戰狼2》與《紅海行動》的成功,不代表國產電影的崛起

按照慣例,還是先剖析一下這兩部電影火爆的原因。

一、真實背景,高度還原

兩部片子都是以撤僑為背景,襯托出在血與火之中的中國軍魂。如果《戰狼2》是吳京憑藉武術功底的玩命演繹,那《紅海行動》則是對真實戰場的高度還原。

在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創造出一切畫面的今天,真實的表演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吳京真實的打鬥是靠自己的功底,而紅海中的蛟龍戰隊則是靠臨戰磨槍。除了扮演佟莉的蔣璐霞是武行出身,其他都是普通演員,讓他們短時間內成為合格的戰士不可能,不過通過訓練讓他們對設定的動作進行表演是可能的,而這種可能也無異於鐵杵成針。正是因為這種付出,才使得電影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元素——人,做到了無可挑剔。紅海中的演員最後已不是在表演,他們已和角色融為一體,他們就是角色本身。而林超賢對場面的刻畫更是精益求精,力求真實,對拍攝的要求非常高。

這就是為何紅海代入感很強,讓觀眾如臨其境,因為這已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還原戰場。

二、強大支持,媒體造勢

這兩部國產電影的拍攝都得到了國家的支持,戰狼是在播出後,央視一再為其打CALL,而紅海是在拍攝時就得到了軍方的支持,出人出力出軍艦。有了國家的態度,各路媒體也是打了雞血一樣,不遺餘力的報道影片拍攝的臺前幕後、邊邊角角,各種人物事蹟、辛酸歷程呼之欲出。看過片子的隨聲附和,振臂高呼,沒看過片子的躍躍欲試,不甘落後。

當一個東西得到所有媒體資源的支持,那它已失去原有的意義,化身成一個事件,一場活動,一種時髦,不去參與一下就好像失去了什麼,錯過了什麼。這就是媒體宣傳的力量。

《戰狼2》與《紅海行動》的成功,不代表國產電影的崛起

三、主題昇華,國家品牌

有人說這兩部電影因為是主旋律,所以得民心,順民意,即便不喜歡也不能批評,這是立場問題。純屬扯蛋,哪一部被罵的抗戰神劇不是主旋律?怎麼就那麼多批評聲呢?根本就和主旋律沒關係,而在於它達到的高度。

這兩部片子動機都是拍電影,但一不小心拍成了國家的宣傳片。就像美國隊長、超人、蜘蛛俠等,已不再是銀幕形象,成了國家品牌,是國家的一張名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創作者走心,對得起觀眾,雖然是商業片,可也是做到極致的商業片,什麼事到了極致都會成為藝術,這種拍出了藝術效果的商業片遠比那些拍的無病呻吟、自娛自樂的藝術片更打動人。國家需要這樣製作精良的片子做宣傳,這種軟實力的侵入遠比一場戰爭的成本低,效果好。

《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可以獲獎,但它們絕不是我們有力形象的宣傳片。

《戰狼2》與《紅海行動》的成功,不代表國產電影的崛起

四、潛在意識,渴望勝利

歷史課本的近代史沒別的,全是我們打敗仗,喪權辱國。後來日本又跑來撒了十幾年的野,雖然最後被趕跑了,但也是藉助了美蘇的力量,並不是我們的完勝。後來的抗美援朝、中印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都不是理想的勝利,或是傷亡慘重,或是顧忌友鄰感受不能多提。在民眾心中,我們的強國夢始終沒有過足癮。每當有人向我們挑釁,民間總是群情激奮,渴望開戰。好像戰爭一開我們就能碾壓對手,揚威於天下,好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板,笑傲世界。這明顯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古時戰爭打的是錢糧,今天何嘗不是呢?一將功成萬骨枯,哪些無名英雄大多都是花樣年華,戰爭是最後的選擇,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戰爭打不起來,但是電影滿足了我們的潛在需求,讓我們在銀幕上過足了癮,看著中國軍人馳騁疆場,克敵制勝,著實讓人振奮,其實這是我們多年的潛在心願。

有人說過年看紅海太血腥,有人甚至看到一半擔心孩子受不了,就帶著孩子走了。這個未免有點矯情了,對孩子過度的保護遠比讓他看一些鏡頭危害更大。殘酷的現實總有一天要面對,但它不會因為你有沒有做好準備而擇機到來。

最後總結一下,這兩部電影的成功是因為主創人員的付出,他們做的正是國家支持的,他們給的東西正是民眾想要的,這是個案,不代表國產電影的整體水平。想要票房,想要口碑,就請走心,就請尊重觀眾,就請正視觀眾的智商和審美。只沉浸於自我世界裡卻讓觀眾都看不懂的藝術片,只靠流量明星和特效來營造大片既視感的商業片,還會出現多少?還有多少票房?怕是不在少數。

觀眾不會拒絕一部好片,卻也不會錯待一部爛片。什麼時候好片當道,爛片難行,那才是國產電影的崛起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