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面临危难之际,谢安如何化解内外危机?为何拒绝桓冲的帮助?

《资治通鉴》:

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保卫京师。谢安固执地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软弱,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

当外部出现危机的时刻,稳定人心就成了首要任务最高原则。谢安作为东晋的实际控权人,在面对外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时,所表现出坚定、自信的行为,就是稳定人心的最高的境界。


东晋面临危难之际,谢安如何化解内外危机?为何拒绝桓冲的帮助?


东晋的朝堂政权,虽然谢氏一家独大,但除了谢家还有桓家。桓氏家族一直都是谢氏的政敌,一直都在找谢氏家族的茬,这些政敌同样也想探听谢安的虚实。这些政敌借口护卫京师,而派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是护卫京师,实则另怀心思。

一来,表现了在这危难之际,自己的不退缩,自己的大义,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舆论。二来,这样做也是对谢氏家族的一种试探,一旦谢氏家族同意派兵进京,说明谢氏家族已经到了危机时刻,也就清楚的知道了谢氏家族的虚实,只是外强中干而已。


东晋面临危难之际,谢安如何化解内外危机?为何拒绝桓冲的帮助?



第三点就是,可以利用外部的危机,以及自己在京城的兵力趁机直接控制权力,将谢氏家族赶下台。东汉末年的董卓就是利用自己的军队进京控制了朝局的,谢安是个聪明人,心里很清楚这些人打的如意算盘,于是直接拒绝了派兵护卫京师的请求。

谢安当面对外部危机时,的表现给了所有人一个不知道虚实的信息,这样一来不管是外部对手还是内部政敌都无法准确的判断谢安的实际情况。这为后来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关键的基础,不然都还没等打仗,自己就先垮掉了。哪还能镇静下来面对强敌,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以少胜多的著名历史案例。


东晋面临危难之际,谢安如何化解内外危机?为何拒绝桓冲的帮助?


这就好比创业中,遇到了危机,作为领导控盘人,在危难的关键时刻给内部的人唱一出空城计。不让内部人打探到自己的虚实,一旦暴露虚实,立即就会崩盘。

作为老板一旦缺乏资金,如果在这危难时刻那些曾经的对手主动提出帮忙解决资金问题,这时候一定不要盲目高兴。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心要帮助你,这些人只是为了试探你的虚实,他们非但不会出手相助,还可能落井下石。更会所谓的趁你病要你命!一旦你借这么些钱,很快就会被别人所控制,吸干你最后一滴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