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赤膽強國祚,黯色一枝菲

他,滅金抗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他是南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他完成了岳飛等人多年的夙願,一雪靖康之恥,他是南宋王朝最後一根擎天柱,他就是被後世稱為“機動防禦大師”的南宋名將孟珙。

孟珙,字璞玉,湖北棗陽人。出身將門,曾祖孟安和祖父孟林是岳飛部屬,其父孟宗政也是南宋名將。孟珙早先率領宋軍聯合蒙古軍隊滅亡金國,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對抗蒙古軍隊。累官樞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封漢東郡開國公,後病逝於江陵府。享年52歲。聞訊時宋理宗輟朝一日,追贈太師、吉國公,諡忠襄。

他的戰功在岳飛之上,威名卻遠遜之,不是對宋史有喜好的話,後世幾不知有其人,他就如一枝雪中臘梅,在茫茫的暮色裡,開在南宋歷史那厚重的角落中,但只要一步入其中,便會立即嗅到那迷人的芬芳。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中後期的南宋,主要分為三個戰場,一是兩淮及中原,一是川陝,再有就是荊襄。兩淮及中原前期是岳飛、韓世忠,後期則是畢再遇等一眾人的舞臺;川陝戰場的前期是吳玠吳麟兄弟,而在荊襄戰事的後期,一直就是靠孟珙一人支撐,川陝則自餘玠後,也是孟珙一柱擎天,所以史書言孟珙一人獨支南宋三分之二的戰事,決非過譽之言。

他奇襲棗陽、揚威光化、大戰呂堰;武仙大捷,金兵十萬陣亡;高黃坡上,強敵潰不成軍。他保衛黃州、收復襄樊、夔州退敵,一生征戰,戰功累累,難以盡言。他創造了很多令人震驚的奇蹟。在其輝煌的軍事生涯中,很多功績都是讓人嘖嘖稱讚。他為南宋王朝抒寫了最後的一絲輝煌。

作為南宋兩大戰區的最高統帥,孟珙不僅作戰機動靈活,攻守俱佳,而且他還是個具有戰略眼光的英才,相比他的戰功,更讓人稱道的是他提出了“藩籬三層理論”,這一戰略的提出,不僅在當時就凸顯了功效,倘若南宋一直堅持並強化實施的話,是否最後能亡國當是未知之數。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簡言之,就是面對嚴峻的戰場形勢,設立三層防線,第一道防線設立在涪州、萬州;第二層設立在鼎州、澧州;第三層設立在湖南以及廣西一帶。這個建議當時受到了宋理宗的全面支持。後來的歷史證明,孟珙這一戰略方針的提出,是無比正確並行之有效的。

孟珙看出了四川地理位置的重要,必須聯合當地土著士族,共同防禦,才能確保湖廣戰略地位不失。孟珙將後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建立這樣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中,因此便享有“機動防禦大師”之稱。如果宋庭切實而為,堅持不懈的話,南宋小王朝可能不會快速滅亡。因為蒙古人後來滅南宋,就是入四川、滅大理、過湖南,最終才有了崖山一役。

孟珙雖是武將,但是他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在抵禦蒙古入侵的同時,孟珙還親自籌建了公安和南陽兩個書院,培養了大批有文化有見識的學子。不僅如此,孟珙還慧眼識英,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啟用了大批的人才,這些人才,在孟珙去世之後,都成為了南宋各個戰場的頂樑柱。如那堅守釣魚城,打死蒙大汗蒙哥的王堅;堅貞不屈,死節揚州的李廷芝等等,那後來當上南宋權臣的賈似道也是孟珙所推薦。儘管後人對賈似道的評價多以負面為主,但他前期在鄂州之戰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那是不可低估的,從中也可以看到孟珙的眼光獨到。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協同蒙古滅金,這是南宋王朝在末年時期最值得驕傲之事。想當年,靖康之難,二帝北徙,宋遭滅國。而今,在蒙古協助下,鏟滅金國,一雪前恥,報當年之仇,雪先人之恨,快哉快哉。

對聯蒙滅金,我一直是很有看法的,想那北宋之時,行聯金滅遼之策,結果遼是滅了,這金人卻成了大宋久久揮之不去的惡魘。靖康之難去之不遠,現在又行聯蒙滅金,宋人怎麼會在一條溝中翻兩次船呢?不懂。

後期的金朝,早已沒有了當年“金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勇,不說在對蒙古的戰爭中一敗塗地,即使在對貌視孱弱的南宋,也常常被打得滿地找牙。但有它的存在,南宋便可坐享三國互牽之利,也就不會那麼快到崖山吧,陸遜夷陵不窮追劉備的道理,三角形最具穩定性,怎麼這些南宋的決策者就不明白呢?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孟珙贏了,他滅金率先入城,金哀宗自縊,屍體一分為二,漢蒙各半。孟珙完成了岳飛等前輩的夙願,為大宋出了口惡氣,功莫大焉。但,贏是贏了,爽是爽了,接下來就又投入到更為艱難的抗蒙戰爭中去了。

在取得江陵大捷之後,孟珙又進行了襄樊保衛戰,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孟珙的宋軍與蒙古大軍在江漢平原上相互攻守,互有勝負。

宋軍在廬州會戰中重創蒙古軍,孟珙乘勝追擊,接連在進攻戰裡重創蒙古大軍,終於成功收復襄陽信陽等失地。繼而火速率兵西進,痛打蒙古人進攻四川的部隊,在大亞寨會戰中再次擊敗蒙古軍主力,並收復夔州等失地,至此,南宋防禦蒙古的整條戰線成為了一個堅固的正面,而蒙古第一次對南宋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孟珙是繼岳飛和畢再遇之後,南宋第三位旗幟性大將,可惜他病逝後,無人再能統宋之兵與蒙人抗衡了。在襄陽失陷後,南宋便窮途末路,離亡國不遠了。

同岳飛大名如雷貫耳相比,孟珙可謂是籍籍無名,究其原因,《宋史》為元人脫脫所編,揚岳飛之抗金,抑孟珙之御蒙是很自然的事;岳飛耿直率性,一篇《滿江紅》為其增色頗多;孟珙為人謹慎低調,雖也有不凡的文采,終無法同其相匹;加上岳母刺字、風波蒙冤,其“精忠報國”的理念也容易得到飽受外族侵略、戰火硝煙之苦的普通民眾支持。其對皇家之忠貞也為統治階層所頌揚,故而孟珙之名去岳飛甚遠也就很能理解了。

作為南寧末期最重要的將領,孟珙在面對國破山河碎之時,以堅貞之信念,獨撐南宋三分之二戰局,他滅金抗蒙,功勳卓著從不自傲,低調克己而全大局,他是南宋王朝最後一根擎天之柱,他身上閃現了中華民族堅韌奉獻的精神,他是一位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最後說一個同孟珙相關,且被小報記者津津樂道之事,那便是神龍不見尾的《嘗後圖》,畫的是宋軍破城,擄了金哀宗的皇后發生的事,畫面我就不描述了,實在地少兒不宜,畫上有曲雲:“南北驚風,汴城吹動。吹作宮花鮮董董,潑蝶狂蜂不珍重。棄雪拼香,無處著這面孔。一綜兒是清風鎮的様子,這將軍是報粘罕的孟珙。”

對此畫描述之事的真偽,國學大師王國維早有論斷是臆想之作,所以,此圖此曲與孟珙無關,是南宋遺民所為,目的是滿足報復心理的意淫。

但《金史 后妃傳》中卻透露哀宗皇后徒單氏是:“未幾,城破北遷,不知所終”。那麼,金後的遭遇和命運就給了世人很大的想象空間。但不管怎麼說,以孟珙的為人絕對不會去奸金國后妃的。至於其它將領或亂兵做這事,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孟珙:在他手上將金人滅國,完成了岳飛的夙願,為何現在不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