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是常情,力爭是王道


放棄是常情,力爭是王道

考場圖

在唐代,以科舉上位的方式,其實也不怎麼靠譜。據《芝田錄》載,開成初,唐朝詔書起草官崔蠡回洛陽奔喪時,接待了一個崔姓本家,他說:“我知道你的官職很高,又很清廉。太夫人故去,辦喪事不能沒錢。作為侄子輩,家庭富裕,願意出三百萬來資助您。”崔蠡對他的慷慨資助十分感動,不收他的錢財,只表示謝意。開成四年(839)崔蠡喪假期滿升任尚書右丞,並擔任科舉主考官。恰巧崔某前來應試,並得中狀元。得到消息後,人們覺得奇怪,認為崔蠡做主考,應該主持公正。崔某的文章主要是論述經濟,中第可以,中狀元就不夠格。有人就此事質問崔蠡,崔蠡說:“他本來就中了進士,做狀元是我為了報恩。”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辭,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時代,這種做法得到眾人的佩服並不奇怪。

放棄是常情,力爭是王道

送胡澳

但溫歧(庭筠)、胡澳、樊京等考生卻一反常態十分氣憤,於是,就“等第罷舉”。得罪了考官,自然榜上無名。事後,胡澳決定返回蒲津(今山西永濟)終生不考。薛能作《送胡澳下第歸蒲津》相贈。

無媒甘下飛,君子尚麻衣。歲月終榮在,家園近且歸。

山光臨舜廟,河氣隔王畿。甚積湯原思,青青宿麥肥。

稱譽胡澳是君子,有骨氣,回到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家鄉也不錯。溫岐因不滿於胡澳的放棄,沒有同送。

據《舊唐書·令狐楚附令狐綯等傳》載,令狐綯公然面奏皇上,詔令其子令狐滈就試,結果“是歲,中書舍人裴坦權知貢舉,登第者三十人。有鄭羲者,故戶部尚書浣之孫,裴弘餘,故相休之子,魏綯故相扶之子,及滈,皆名臣子第,言無實才。”全是高幹子弟。這說明科舉營私現象在唐代已是常態。對於事件的主角溫岐、胡澳、樊京來講,當不成狀元或者第二名,卻能得到一般人都考不上的進士也不錯,為什麼反映如此強烈,背後必有深層原因。

為此溫岐大病一場。第二年,溫岐在《開成五年病中書懷呈友人詩》一詩中,對此事仍耿耿於懷,回顧了狀元改姓崔,而“句居其副”之事,以“角勝非能者,推賢見射乎”句表示了對當時以科舉考試選賢制度的懷疑。本想從此“喬木能求友”、“詩禮拜衾繻”、“放懷親蕙芷,收跡異桑榆。”、“贈遠聊攀柳,栽書欲截蒲。”但又於心不甘。科舉考試在他的觀念中已跌落神壇,不再莊嚴神聖。在他看來,主考都能臨場詢私情,科舉考試已流於形式,我在考場幫上幾個窮人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從此便遊戲考場,“多為鄰鋪假手”,美名其曰“救人”,成為有唐一代著名的槍手。當局“惡其行”頭疼不已。大中九年(855),侍郎沈詢主持科舉考試,就給他單獨安排座位。

放棄是常情,力爭是王道

溫岐榜文

通過溫岐不斷地多方申訴,最終還是得到了狀元應有的待遇,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主考官,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招賢納士了。鹹通七年(866)主持科舉考試,作《榜國子監》稱讚本屆考生邵謁的試卷:“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並“榜(邵)謁詩三十餘篇,以振公道”,即因邵謁的試卷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時弊,充溢感慨憤激之情,故得中狀元。由此看來,溫、胡罷舉的深層原因就是對當局以粉飾太平,以官為本為內容的應試標準的不滿。

但是以體現以民為本、抨擊時弊的思想內容為選賢標準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與官僚階層收“錢財”行“貨賂”的利益產生了衝突。所以他的國子助教就不能做的長久,果然宰相楊收“怒之”,溫岐遂被貶為方城尉。

罷舉事件雖如長夜中的熒光一閃而過,不能夠改變當時社會狀況。但溫岐在力爭後成功成為主考,如願按照自己的招考思路大秀了一把。就像汙泥中的一縷清流,至少證明在思想混亂的唐代還有清醒人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