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卡與還卡數之間疲於奔命的年輕人究竟在買什麼


心理學視角 | 刷爆卡與還卡數之間疲於奔命的年輕人究竟在買什麼


一、為什麼買:消費社會中,我們用買買買來定義自己的身份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我是誰?”在心理學上,這屬於“身份認同(Identity)”的問題,我們通過身份認同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通常我們對自己身份的回答很複雜,包括了政治觀點、道德態度、宗教信仰以及人際關係。身份認同還會涉及個人身體特徵(例如身高,種族)和所屬的社會經濟階層。

自古以來,我們人類一旦滿足了基本需要之後,就傾向於花越來越多的錢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財富,炫耀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發出“我很有錢”的信號,以此吸引異性,就像雄孔雀開屏一樣。所以,20世紀的經濟學家Thorstein Veblen創造了“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和“歧視性對比(invidious comparison)”這兩個術語,指出個體使用奢侈品來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讓自己與財富水平較低的階層區別開來。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國家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而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從物質匱乏的生產社會進入了後現代的消費社會。創造永不滿足的消費者需求已成為推動消費社會經濟不斷增長的必要條件。而我們定義自己身份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方面,是隨著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普通人也傾向於效仿富裕家庭的消費方式,以此滿足 “我是誰”“我屬於哪個社會群體”的自然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消費社會也提供了能夠表達我們個人本質的產品。各類廣告和品牌以巧妙的方式或明或暗地宣傳:如果你擁有這個物品,你就是成功人士、優雅女性……它們傳達了一種地位,財富和排他性的感覺,誘使我們做出關於購買者的角色快速推論(如成功,高貴等),以此操縱我們的慾望,使我們相信買了某些奢侈品就能提升自己的社會階層。電商更是通過團購、打折等方式,創造了“雙十一”等購物狂歡節,誘使我們購買了很多實際上並不需要的物品。

所以,在消費社會中,我們的身份認同體現在“消費者部落主義”中我們根據自己的消費層次而把自己劃入不同的群體,例如“精緻的豬豬女孩”、 “飯圈女孩”、“肥宅快樂族”等群體就是現在年輕人自行劃分的消費分層。而各類商業品牌通過社會經濟階層、性別、年齡等來識別我們。個人在消費方面的購買力和品味成為人們身份認同的主要決定因素。


心理學視角 | 刷爆卡與還卡數之間疲於奔命的年輕人究竟在買什麼


二、為什麼是年輕人:青春期被延長到了成年期

青春期是個人身份認同的形成時期。通過社會交往和社會比較,我們會發現我們屬於哪個群體,我們的榜樣是誰,我們的願望是什麼。所以青少年不斷地監控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以及他們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他們。

在現在這個時代,消費社會讓個體可以通過他們所購買的東西部分地構建他們的身份,而發達的自媒體讓個體的自我展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們在微信朋友圈發佈的照片,我們在抖音快手發佈的短視頻,都在構建並展示“我是誰”“我屬於哪個階層”。在各種社交媒體展示自我所獲得的虛榮心滿足,加上消費主義帶來的輕鬆愉悅,有效地把年輕人的青春期延長到了成年期。

在另一方面,年輕人也處於求偶時期,購買別人明顯可見的消費品,其實也是在發出一種代價高昂的信號,他們在傳達這樣的信息:“我足夠優秀,跟我在一起能得到良好的資源,因此應該選擇我作為伴侶。”

三、買到的快樂有多“快”:稍縱即逝

購買東西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開心,但是這種開心持續不了多久。我們會迅速適應所獲得的東西,並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甚至,今天讓你開心的新潮物品,明天就會變成索然無味的雞肋。為了再次得到快樂,需要購買更多的東西。而買更多的東西會刷爆信用卡和花唄,導致背上沉重的債務。然後我們會發現:花明天的錢,買今天的快樂,結果很可能並沒有增加我們的幸福感,反而讓我們變得更焦慮。

尤其是在2020年的疫情之下,疾病、失業、經濟衰退,都提醒了我們: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也讓我們瞭解到,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或許,我們可以去追求能帶來更深層次的滿足,同時經濟上也更可持續的生活。例如,心理學家發現,幫助別人能創造幸福感,併產生正反饋循環,導致更多的利他行為。神經科學家也發現,幫助他人會使大腦活動產生快樂的感覺。

如果我們能專注於這些能使我們獲得最大滿足的事情,考慮我們真正關心的事情,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會幫助別人,去過上有意義的生活,並以此來獲得我們的身份認同,那麼我們就不需要靠消費來構建自己的身份認同了。

如果我們能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如果我們能在工作家庭和人際關係中找到持久的幸福,那麼我們就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心理學視角 | 刷爆卡與還卡數之間疲於奔命的年輕人究竟在買什麼

延展閱讀(點擊下面標題,閱讀更多文章):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