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中医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中医药直接参与新冠肺炎治疗的效果,让人们对祖国传统瑰宝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中医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由此可见,中医师们更要精研医术,提高临床水平。杏林医术道结伴问止大医小课,推出“中医修炼学习计划”,掌握临床上真正好用的实战干货。

熊继柏:中医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所谓奇迹,是指诊治疑难的病症,能够出奇制胜;救治危急的病症,能够起死回生。

要了解中医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首先必须了解中医与西医治病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西医看病离不开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化验单。西医治病必须依靠标准的检验室,标准的手术室,标准的急救室和标准的西药房。西医注重微观,注重人体解剖。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的仪器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先进的急救手段。而中医则注重整体,注重人体功能,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据全面诊察后的辨证分析。并且,中医治病还必须配套一个标准的中药房。

一、中医治病几大优势

1.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界环境、气候的密切联系,这种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人的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思想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或称为辨证施治,就是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病症、舌象、脉象,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

  • ,就是运用中医理论法则,准确辨证,辨别疾病的属阴、属阳、属表、属里、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辨别病变属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以及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与上焦、中焦、下焦的所在部位。
  • ,就是针对病证的性质、病变的关键,确定相应的治法;
  • ,就是通过对疾病的辨证,依据治法选定合适的方剂;
  • ,就是根据方剂所确定的药物,然后再因证加减化裁,开列出处方药物,嘱病人服用。

理、法、方、药,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完整系统,是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辨证施治的实际过程。中医不论诊治常见病,诊治疑难病,诊治危重病,都必须辨证施治。比如:

  • 同一个头痛病症,有外感内伤之分;
  • 同一个烦躁病症,有属阴属阳之别;
  • 同一个发热病症,有表里寒热之差;
  • 同一个厥冷病症,有寒热真假之判。

中医治病绝不是见头治头,见足医足,更不是依据西医的检验单结果去开处方。只有辨证施治,“随证治之”,才是中医真正的功夫,也正是中医治病真正的奥妙所在。

自古以来,一个真正的中医,一个上等的中医,能治各种疾病,可以出奇制胜。其实,只要他真正掌握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并能在临床上熟练地、准确地辨证施治,对于任何疾病都可以通过分析,准确辨证,因证选方,因方用药。这样,其临床疗效自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必然性的。

2.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临证实践

中医学不是玄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升华、总结出的朴素的理论知识,并从西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开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总括起来为十大学说,即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运用阴阳五行的法则概括自然界一切事物,并取象比类去探讨、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进而指导诊断和治疗。它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论。

阴阳,是事物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中医学认识自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与治疗,都是以阴阳法则为纲,它属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代表,说明一切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医学认识人体脏腑组织关系,认识疾病传变规律,指导治疗法则,都离不开五行学说。它属于古代朴素的系统论。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在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2)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的生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人体脏腑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的学说。

中医学脏象学说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脏腑和血气精神两大部分。脏腑部分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脏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等内容。气血精神部分包括血、气、精、神的化生、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成为中医学理论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3)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组织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路径之意,经脉便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者网络之意,络脉乃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与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它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阴阳气血的作用。从而使人体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4)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人体发病的机制和病理变化的一门学说。

(5)病证学说

病证学说是讨论疾病和证候,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变机制、证候特点及其基本治法的学说。

(6)诊法学说

诊法学说是研究诊察疾病和判断病情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作出正确判断的一门学说。

治疗学说是研究治疗法则、治疗方法以及组方制度,用药宜忌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门学说。

(8)针刺学说

针刺学说是研究针刺原理,针刺法则,针刺技术,针刺禁忌,以及对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的一门学说。

(9)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是研究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基本法则、基本方法的一门学说。

(10)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全称五运六气学说,是从宇宙节律探讨自然界的气象运动规律,并以此研究自然气候变化对于生物,特别是对于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一门学说。(中医五运六气 公众号整理)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完整而系统,博大又精深,既是中医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更是中医指导临床实践的根本法则。

3.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

中医的经验积累已经有几千年了,中医非常重视实践经验,中医的理论源于实践的总结,中医治病既要理论指导,又要运用经验。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病有点区别,西医重视新进展,比如我去西医院会诊,他们重视哪里有新药,哪里有新进展,都要是新的。而我们恰恰重视既往的经验,因为我们是几千年以来的经验积累,我们有大量的宝贵的经验积累。中医的书籍汗牛充栋,其中有极其丰富、极其全面、极其宝贵的临证实践的经验总结,所以中医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学不尽。中医那么多书,我们可能读完吗?不可能读完,我们只能说读了主要的书,掌握了一些主要的东西。古人的很多经验我们至今还不知道,这些经验积累已经几千年了,你就是拿其中一点经验去看病都了不得了,这是宝库啊。就好比一座金山,一个金矿,我们还没深入进去,只在外面看,就不可能了解它的真正奥妙。所以我们要深入进去,要真正掌握古人的经验,运用前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一条,注重平衡。

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补偏救弊。那个人寒气重,就治寒;这人火气大,就治火;五脏中哪个脏有问题,便治这个脏;脏腑之间哪个太强了,哪个太弱了,就要把强的抑下去,把弱的扶起来,这就叫平衡。我们讲的大道理就是阴阳要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内经》的话。“谨察阴阳”,严谨地审察阴阳,就是把握阴阳的偏差所在而进行调治。“以平为期”,以达到阴阳平衡为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体平和,五脏平和,阴阳平和,气血平和,营卫平和,精神平和,形体和精神相平和,这不就健康了吗?目的是要让人处于平和状态,平和之人就能长寿啊。五脏偏颇之人,这里出偏差,那里出漏洞,就麻烦了。好比一台机器,或有螺丝生锈,或有部件破损,或者动力不足,或者运转不利,都应全面审察,把整个功能调整好,这就是中医的治疗观。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注重整体的平衡,这是一个优势,它绝对不是单独的对抗。比如癌症,病人得癌症了,西医用化疗、放疗之后,病人头发掉了,不想吃饭了,精神很差了,体质明显下降了,还是只管去杀癌细胞,杀癌细胞肯定是必需的,但此时还应该把正气扶起来。正气扶起来了,邪气才会下去。正气一衰,邪气就会重来,这正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中医讲究平调,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现在社会上有些不良倾向,鼓吹吃什么保健药,其实这保健药是不可随便乱吃的,你是什么体质,你五脏中哪一脏偏虚,气血在哪方面偏虚,到底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偏寒体质还是偏热体质,这些都要搞清楚。如果你恰恰是实证,你去吃保健药,那不是帮倒忙吗?那不是补了邪气吗?如果你是个虚证,但又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以及五脏中某脏偏虚,你吃这个药有什么作用呢?所以保健药是不能乱吃的,因为要保持体内的平衡,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条,治病求本。

所谓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要推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原因、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总是通过症状表现而显示出来,中医诊断疾病就正是通过观察外在的表现,进而推测其内在的变化。《黄帝内经》的《灵枢·本藏》说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视其外应”,是指观察外在的症状表现;
  • “知其内藏”,是指测知内脏的变化;
  • “知所病”,进而知道疾病的本质所在。

这正是中医诊断学“有诸内,必形诸外”及“从外以知内”的基本观点。用现代通俗话讲,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能准确有效地施治。

熊继柏:中医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比如眩晕病,辨治必有虚实之分。

实证眩晕常见于两种:

  • 一种眩晕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耳鸣、面色潮红、心烦易怒、口苦,舌苔黄,脉弦数,其血压往往偏高。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肝阳上亢;针对肝阳上亢,治当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之类。
  • 另一种眩晕则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呕逆,舌苔滑或腻,脉滑。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痰饮阻滞;针对痰饮阻滞,治当祛痰化饮,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

虚证眩晕常见的亦有两种:

  • 一种眩晕表现为头晕目眩、疲乏、心悸、面色淡白,舌淡,脉细。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气血亏虚;针对气血亏虚,治当补益气血,用八珍汤之类。
  • 另一种眩晕则表现为头晕目眩、精神委靡、腰膝酸软、耳鸣;男子伴有腰痛而遗精,女子伴有腰痛而带下,舌红苔薄,脉细。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肾精不足;针对肾精不足,治须补肾益精,用左归丸之类。

中医治眩晕如此,治各种疾病都是如此。抓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质,针对本质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治病一条最基本的法则。

第三条,三因制宜。

所谓三因制宜,是指中医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大小、性别男女、体质强弱、形体肥瘦、精神盛衰、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选方用药要区别对待,这就是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考虑治疗时的选方用药。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气候较冷,多风多寒;我国东南地区,地势低,气候较热,多湿多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讲过“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医治病用药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治外感病证,在西北地区则多用辛温之剂,在东南地区则多用辛凉之剂。这就是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要根据不同的时令,不同的气候变化,考虑治疗时的选方用药。一年四季之中,气候变化各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中医认识温热病,就是按时令气候的不同特点而命名。

  • 春天的温病称为风温、春温;
  • 夏天的温病称为暑温、湿温;
  • 秋天的温病称为秋燥、伏暑;
  • 冬天的温病称为冬温。
熊继柏:中医为什么能创造奇迹?

各个时令的温病,其病因、病变均各有不同的特点,治疗选方用药也自然各不相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早已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要根据不同时令的气候特点选方用药,这就是因时制宜。

这是我个人总结的中医治病的四大优势,最重要的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其次是中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并有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中医治病几条特别重要的基本法则。这些优势如果我们不讲,老百姓不一定知道。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优势,所以中医治病能够创造奇迹。一个真正入门的中医,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中医,都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本文选自:熊继柏《中医创造奇迹》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