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道德經》分為《道》、《德》兩篇,上期我講了關於對《道》篇的一些解讀。(點擊回顧→ )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今天,我們接著講這個《德》篇。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甲骨文中“德”是一隻眼睛在看木樁的影子運行。

金文德字更是形象,左側兩劃表示行走的意思,右側上部一豎疊加一點,表示星(還表示太陽照在木樁上),右側中部是一隻眼睛在看,右側下部是心。整個德字的含義,就是站在天文觀象臺中心點用眼睛觀看七曜的運行。

古文字中德本意為觀察自然運行軌跡。後引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同時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在此小道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現代漢語中的德字拆開是, 彳、十目和一心。

彳[chì]是象形字。一般與亍(chù)搭配,為〔彳亍〕,其表示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樣子。

十目,十隻眼睛便是於眾人眼光之下。

一心,就是我們的那一顆懷揣著各種理念的道心。

由此便可推之,德,即是在眾人的目光之下,走走停停中,做著由我們的那顆心所決斷的事。

這個描述正如我們的人生歷程一般,面臨選擇,經歷高峰,熬過低谷,領悟可為與不可為,最

終成長。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道德經》中講到”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道是聽不到、看不見的,而德作為

道的載體則不然。德的在外表現為行,即是德行。

《周禮·地官》有云——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在施為行。

什麼意思呢?即德行是我們內心思想和實際行動的稱呼,在心裡的,叫德;而做出來的,方

名為行。

比如說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落水,他奮不顧身的下去救人。那我們第一印象就會認為他是一位道德的好人。而如果這個人在此場景下自己不施於援手,也未尋求他人幫助,只是在旁拿出手機拍個照,發個朋友圈。那我們就知道了,甭管這個人有何等學識,此人必然道德品質低劣。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一個人沒有德,為人處世、治家、治國都要失敗。德行不夠無以談道,更沒有能力修道。回顧整本《道德經》,德經部分佔了很大部分,便是因為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所以修道者必須要先修德,為修道打基礎,同時這也是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人生的前提。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

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更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

而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具象化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所以,莫做一個空想家,道德同行,方成大道。

若你看完此文,覺對自己有幫助,可做隨喜功德,對本文讚賞、轉發、點贊、留言。如此也能讓更多人看到此文,也是廣結善緣,廣施善心。

福生無量天尊

慈悲

解讀《道德經》序言-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作者權益,請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