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2018-02-08 09:04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作品是由一系列的細節或局部組成的。巡視畫中的細節,將它們看作一座座的堡壘並逐一攻克,可以使我們更接近藝術家的世界。

鋼琴蓋板上的拉丁文箴言、森林之神腳下綻放的藍色鳶尾花、小小淚珠中嵌入的肖像照片、大片雲彩旁露出的魔鬼的臉、最後的晚餐盤中的鰻魚和橘子……一朵花、一片雲彩、一棵樹、一枚貝殼、一條魚、鏡中的映像或飛翔的鳥,常常都有特定的深刻含義。

下面,讓我們隨丁寧老師一起,將目光聚焦於畫作的細節之處,試著去解開那些四處散落的神奇密碼!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法國文人普魯斯特是一位對西方美術史極其痴迷和精通的作家,他的奇書七卷本的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提及的名畫有二百零六幅之多,其時間跨度從14世紀直到20世紀。讀他的小說,是否具備歐洲美術史的知識,顯得特別重要,而作家本人甚至喜歡稱自己的小說就是一幅畫作。更為重要的是,普魯斯特對名畫的細節也往往獨具慧眼。在《追憶逝水年華》中,年邁的作家貝戈特去看他心中最愛的維米爾名畫《代爾夫特的風景》,第一次親睹了評論家常常讚不絕口的“牆上的一抹黃色”,並且期望自己的文學寫作也能有如此絕美的色澤。其實,這幅畫作也正是普魯斯特本人最喜愛的名畫之一。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代爾夫特的風景

藝術作品確實是由一系列的細節(或局部)所組成的。有些細節是作品的重要環節,往往可以成為人們品鑑作品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引子,如前述普魯斯特的例子。面對雷諾阿的《陽傘》,巡視畫中的細節,無疑會加深我們對藝術家用心汲取其他藝術家的影響的諸種痕跡的理解,譬如畫中手提帽箱的女性有著鮮明的輪廓線,完全不同於右側小女孩的畫法,前者正是雷諾阿赴意大利旅行並親睹了他所心儀的拉斐爾的原作的結果,而右側小女孩則還是印象派常用的人物畫法,並沒有鮮明的輪廓線。再看畫面左上方的樹叢,又明顯地可以辨出畫家的好友塞尚畫法的影響。不看原作,不端詳其中的每一個細節,上述的觀察與判斷是難以想象的。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陽傘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細節都那麼一目瞭然,而只可能在細緻的觀察和品味中漸顯其義。如果說畫作中的某個細節恰好是具有象徵意味的標誌,文化語境的瞭解就顯得必不可少,而由表及裡的解讀尤為關鍵。如弗朗索瓦·巴布—高爾所說的那樣:“人們要理解繪畫中的象徵的話,就必須迅速擺脫一種誤解,即認定對象顯而易見的簡單就意味著其承載著的意義也是簡單的。象徵的作用恰恰就在於讓心靈從物質轉向精神,跨越日常世界的諸種限制,從而窺見更為深層的真理。”譬如在宗教繪畫裡,那些頗為抽象的觀念,諸如愛、聖潔、忠誠或背叛、永生的希望等,往往就是通過象徵物細節來表達的。一朵花、一片雲彩、一棵樹、一枚貝殼、一條魚、鏡中的映像或飛翔的鳥等常常會有特定的深刻含義。再如,畫面上若是兩個美麗女性的摟抱或深情擁吻,這未必就是女同性戀的內容,而可能與聖經舊約中的讚美詩有關(“仁愛和忠信必彼此相近,正義與和平必彼此相親”)。所以,在美術史上所謂《和平與正義的擁吻》、《正義與和平的聯合》或《和平與正義的擁抱》等,是需要另眼相看的。

對於細節的把握,常常需要置於一種更為廣闊的語境裡才能獲得較為可靠的闡釋,也就是說,細節關聯的不僅僅是某一特定的作品,而可能是一系列的相關作品;我們尤其需要對所要討論的作品相類似的作品中的細節進行比對,看一看此前的藝術家如何處理,再看一看此後的藝術家怎樣應對,這樣就可能在一種具有歷史參照的條件下,對所要討論的細節做出比較恰當的理解。弗洛伊德在《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中曾對達·芬奇的《聖母、聖嬰和聖安妮》中的三角形構圖興趣濃厚,認為是藝術家戀母情結的表現,即同時得到兩位女性(親母與繼母)的愛。可是,類似的構圖早已有之,並非達·芬奇的首創。因而,三角形構圖是否就是戀母情結的表現,是大可再斟酌的。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聖母、聖嬰和聖安妮

確實,對細節的關注和解讀深度,往往標誌著對整個作品把握的水平。關注作品中的特定細節,無疑有助於我們更為深入地把握特定藝術作品的具體意蘊。因而,真正的藝術品研究無不包含對特定細節的感知、剖析與闡釋。細節的舉足輕重雖然如此顯而易見,但是,就如英國國家美術館前館長肯尼斯·克拉克爵士曾指出的那樣,我們常常忽略細節:“我們不是細心地觀畫。有關人們像看書一樣讀畫的古老而又單純的方法,有許多東西可談。我們急於迴避文學的方法,就常常滿足於一種快速合成的印象。或許,一件藝術品可在最初的一瞬間裡予以再認,但是,這並沒有窮盡其全部的可能性。”克拉克的意思是說,我們對待繪畫,過多地停留在一種視覺的整體印象,而常常不是像對文學作品那樣在足夠的時間長度上展開甚或反覆地進行,從而也就很難真正把握到繪畫作品的豐富意蘊。事實上,細節的呈現方式既有直截了當的,如凡·埃克在《喬萬尼·阿諾爾菲尼和妻子的肖像》中有意識使用的互補色,但是,更多的情況卻是錯綜複雜的,需要實實在在的苦讀細品。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喬萬尼·阿諾爾菲尼和妻子的肖像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維納斯的誕生

一方面,繪畫的細節千差萬別,而且程度不同地維繫於作品特定主題的表達。另一方面,當我們通過對細節的理解而走向整個作品的意義時,我們同時也有契機反過來細細品味作品整體所關聯的諸種細節的多姿多彩。

有些細節看似只是悅目或點綴,其實關乎整個作品主題的解讀。譬如,在文藝復興繪畫作品中,學者們就注意到,花卉的細節常常不是單個呈現的,而往往成組地出現在花瓶或花床中,或者四處散落,宛若微言大義的一連串密碼。波提切利的《春》和《維納斯的誕生》是再好不過的例子,藝術家不但生動記錄了佛羅倫薩地區的諸多花卉,而且以此為愛與美的女神的出場與在場渲染了絢麗多彩的超凡氛圍。再如,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並理解了維米爾的名作《音樂課》中打開的小鍵盤鋼琴蓋板上的拉丁文箴言“MUSICA LAETITIAE COMES,MEDICINA DOLORUM。”(大意為:音樂乃快樂的伴侶,悲傷的療藥),那麼,對於畫面中站在小鍵琴前的女性人物在鏡子裡呈現的惆悵表情以及整個畫面所流露的淡淡的憂鬱氣氛,就難有比較確定的把握。同樣,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珍珠的細節可謂至關重要,因為珍珠是“完美”(包括身體與精神兩方面)、“貞潔”和“高貴”的象徵,與少女的形象有貼切的關聯。雖然蚌病成珠,但在西方的傳說裡,珍珠乃是露水與光在大洋深處融合的結晶。而且,這一描繪也使得它與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繫,因為後者正是在海洋中誕生的。如果還熟悉《聖經·馬太福音》中關於珍珠的描繪的話,我們就更能明瞭珍珠的雅潔與高貴的特別含義了。有學者注意到,畫中那樣尺寸和形態的珍珠在現實裡或許是並不存在的,藝術家要麼描繪的是一顆人工養成的珍珠,要麼就是在有意誇張。而不管怎樣,藝術家在表現描繪珍珠的無與倫比的技巧的同時,已經完美地隱喻了作品中的這一少女形象。

有些細節甚至關乎一個時代。要理解英國畫家為什麼常常描繪教堂的廢墟,那麼,就有必要了解1536至1541年間亨利八世掀起的“解散修道院風波”或“鎮壓修道院事件”,體悟這些廢墟的由來以及所能喚起的特殊情感。與此相關的是,畫作細節上如果出現時代性的差錯,就成為人們評定贗品的重要依據。英國國家美術館曾有一幅多人肖像畫《三人肖像》原被看作是15世紀晚期的意大利畫作。但是,服裝史專家斯特拉·瑪麗·紐頓 (Stella Mary Newton)早在1960年就指出,畫中人物的服飾是頗有問題的:女孩的帽子是男孩才戴的款式,而中年男子的格子帽則是1913年才流行的樣式,而且還是女性的帽子。帽子這一細節上的時代性破綻增添了此作品被判為贗品的一大證據。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音樂課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巴科斯和阿里阿德涅

細節的迷人力量往往在不經意中緩緩釋放。以提香的傑作《巴科斯和阿里阿德涅》為例,我們對這幅名畫不可謂不熟,尤其是對其中具有戲劇性的敘事魅力常常印象至深。可是,在我們情不自禁地被酒神對阿里阿德涅公主一見鍾情時的縱身一躍而迷住時,卻極有可能不再深究畫面右下角全身纏繞著蛇的森林之神腳下綻放的藍色鳶尾花了。通常,此類花象徵神祇的下凡。但是,這裡的鳶尾花卻又並非傳統意義上那種與聖母聯繫在一起的花卉,因為它是冬季時節才開花的黑葉鳶尾花,原產地為北非,剛剛被引進到意大利。酒神巴科斯本身乃主神宙斯與少女塞墨勒偷情的產物,原本不屬於奧林匹亞神譜中的一員。與此同時,這一形象也與基督教倡導的諸種品行相關甚少,因而,籌劃這幅畫的人文主義者們雖然有意渲染和肯定那種酒神般的縱情享樂,但是,或許也覺得最好還是要換上另一種鳶尾花才比較合宜。因而,提香在這幅充滿戲劇性的畫作中用心描繪了一種當時對於整個歐洲而言還是嶄新的鮮花品種,它陌生而又美豔,如同畫面上展示的那場突如其來的愛情故事一樣。這是何其微妙而又貼切的一個細節!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女人,請別哭泣

有些細節的含義是很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的,而一旦有機會獲得注意和理解,就會讓觀者對繪畫作品包含的深意有所感悟。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收藏的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的畫作《女人,請別哭泣》(1998年,同年,藝術家以此作榮膺英國透納大獎)是一個恰切的例子。此畫是藝術家對1993年發生的駭人聽聞的勞倫斯案做出的一種反應,極其動情地描繪了一個正在悲痛哭泣的女性肖像,她是慘死於種族兇殺中的黑人青少年斯蒂芬·勞倫斯的母親。她那成串的淚珠不僅僅是在表達喪子之痛,而且還有一種銘記不忘的心願:勞倫斯應該作為一個有著美好未來的年輕人而被人們紀念。因而,畫家特意在每一滴小小的淚珠中嵌入了勞倫斯的肖像照片。每當細看淚滴之中的那一張張青春洋溢而又英俊的臉龐,《女人,請別哭泣》真正是感人至深的。

有些畫作中的細節雖然顯而易見,可是,又往往唯有行家裡手才能覺出妙絕。對於普通觀者而言,這樣的細節有時恰恰形成“視而不見”的遺憾。如荷蘭畫家亨德里克·特·布魯根(Hendrick ter Brugghen)的《魯特琴彈唱者》。畫中人物邊彈邊唱,而其手中的魯特琴被藝術家描繪得一絲不苟。在這把十弦彈撥樂器魯特琴指板的右上角,特·布魯根特意細緻地描繪了單獨特設的最高音的調音絃軸。而且,魯特琴音板的細微凹面也描繪得極為準確,無可挑剔。有研究者推測,樂器被他描繪得如此無懈可擊,證明他了對音樂的無比熟稔,那麼,畫中的演奏者是否有可能就是喬裝了的藝術家本人呢?這樣的猜測其實是不無根據的,因為,特·布魯根曾在一幅畫面相似的版畫作品中寫道:“我在魯特琴甜美完整的琴絃上嫻熟演奏。”毫無疑問,對於畫作中的題材以及藝術家本人的愛好的熟識程度往往有助於加深對某些細節的闡釋。有意思的是,或許是對自己的嫻熟畫技的喜愛或者是他人的贊助要求,他還於同年畫了一幅幾乎一模一樣的《魯特琴彈唱者》,再次將魯特琴音板的微凹特點作了一絲不苟的描繪,令人玩味與讚歎。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魯特琴彈唱者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天使報喜

不同時代的人對於細節的瞭解程度是有區別的。同時代的人常常有機會看到更為接近原作面貌的諸種細節。當然,我們今天可以依憑的科技手段變得越來越多了,也有機會讓我們相當真切地審視古代作品的細節。譬如,藏於烏斐茲美術館的《天使報喜》,是達·芬奇的重要作品。如今人們可以藉助高精度的數碼圖片辨認出海景背景上的生動筆觸以及墊在《聖經》下的織品的精緻圖案。

……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聖塞巴斯蒂安

即使是西方美術史上無人不曉的偉大作品,其中的細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恰恰有可能經歷程度不同、饒有意味的變化,有時令人驚訝不已。在這裡,我們以時間前後為序,臚陳若干個案,或可加深我們對細節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第一個例子當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重要畫家喬託。他在翁布里亞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教堂中所畫的二十五幅系列壁畫中的第二十二幅《聖方濟各的死亡與昇天》。自此之後,曾有無以計數的朝聖者、遊人和研究者到過這一教堂,但是,在七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卻從來未曾有人注意到畫面上方類似三角形的大片雲彩右側有一魔鬼的臉。或許,有兩個因素影響了人們對這一細節的辨認與解讀:一是畫面中這一細節的位置偏高,兼之教堂內的光線偏暗;二是長期各種汙染已經使此細節更為依稀難辨了。只是到了21世紀,在壁畫得以清洗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才有機會近距離地審視和辨認出這一細節:一個魔鬼的側面像十分巧妙地隱藏在飛卷的雲彩裡,而且,清晰地顯現出鷹鉤鼻子、凹陷的雙眼以及頭上的黑色雙角等。這真的是應了一句諺語的精彩判斷:“魔鬼就在細節裡”。我們尚無法完全確定,畫家是描繪了哪一個特定的魔鬼,也不清楚是否有可能在用這一張臉挖苦和嘲笑現實中自己所憎恨的某一個人。儘管這一魔鬼之臉的確切含義還有待發掘和讀解,可是,由於中世紀時人們相信居於雲中的魔鬼或許會妨礙昇天的靈魂,那麼,喬託在雲彩中加入魔鬼的側面像,就一定是有所意味的。同時,在以往的美術史研究中,一般認定如此在雲彩中添加其他形象的第一人是安德烈亞·曼泰尼亞(Andrea Mantegna),譬如,其大約畫於1460年的《聖塞巴斯蒂安》中,畫面左上角高空飄舞的雲彩中就浮現出一個騎著馬的騎士。可是,現在人們就要把喬託列為雲彩中疊加其他形象的第一人了,而且他將時間往前推了一百多年。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最後的晚餐

第二個例子是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隨著數字化攝影科技的突飛猛進,圖像辨認的條件已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因而,原本一直視若不見的細節有可能出人意料地凸顯出來,為作品的重新闡釋創造必要的依據。《最後的晚餐》中的遠景悠遠又安詳,彷彿有一種精神的靈性。晚近的高倍數碼攝影(160億像素)令人驚訝地捕捉到了一個比先前1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拍攝到的圖像要清晰1600倍的細節,我們第一次發現,在遠景中有赫然在目的教堂尖頂!這一彷彿近在眼前的細節恰恰是幾百年以來在昏暗的修道院裡所看不到的,如今因為高科技數碼相機的運用,讓一個重要的細節如此鮮明地顯現出來了。更有意思的是,人們一直相信,桌上擺放的就是葡萄酒和麵包。然而,1997年進行的修復已經讓人看到了盤子中的鰻魚和橘子!2008年出現高清圖像同樣也在證實這一點。難道達·芬奇真的是在畫中佈設了密碼?其實,在基督教早期,魚就是基督的象徵,也就是說,這樣的麵包—魚的置換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橘子片是怎麼回事?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飲食的專家指出,以橘子片配鰻魚的吃法是15世紀的一道流行美食。達·芬奇的本事就在於既不逾越宗教的圖像慣例,同時,又不露痕跡地將當代生活的細節植入了自己的壁畫 。無疑,藉助於高清圖像對《最後的晚餐》的闡釋如今有了更為豐富的線索。

西方名畫中的細節 | 最後的晚餐吃了什麼?

酒神

第三個例子是卡拉瓦喬的《酒神》,如今藉助於所謂的多光譜反射比檢測術,畫中的一些細節得到更為清晰的呈現,令人更感興趣。譬如,我們可以在畫面左下角的玻璃酒具上更為細膩地欣賞邊沿上的泡沫,同時辨認出酒具中央的倒影中有一幅藝術家的小自畫像!而且,這一自畫像中還有一些細節:年輕的藝術家(二十五歲)黑髮捲曲,身著白領,一手拿畫筆正在畫架上作畫,另一手則伸向觀眾的方向;其面部上稍微有點塌的鼻子、大眼窩和微微張開的雙唇等,都可一一辨出。據說,1922年修復師在清洗該畫時,就已經發現了這一自畫像,但是,或許是因為其後的其他修復,這一重要的細節反而被掩蓋起來了。現在,正是多光譜反射比檢測術讓我們得以穿過了表層的黑色覆蓋層,清晰地看到了原有的小型自畫像。

也許,隨著更多的修復、清洗以及高科技手段的佐助,越來越多的古代畫作將會獲得素面朝天的機會,也就會讓我們更真切地看到其本真的面貌……

(文章節選自《西方名畫中的細節問題》,刊於《文藝研究》2014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