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傅雷

《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的著作,這些翻譯作品經典珍貴,但對我們來說,理解起來不免吃力難懂,瞭解甚少。我們聽的接觸的最多的莫過於《傅雷家書》這本書了。

《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兒子傅聰往來的書信整合,跨越十年的光陰,留下的不僅僅是平凡父子間的舐犢情深,還有關於藝術,關於人生,關於教育的智慧。

一、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言傳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過於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在傅雷的教育中,他注重對傅聰人格的培養,他始終認為人格是主要的,知識與技術的傳授是次要的。在這一方面,傅雷始終在兒子面前做了精當的教材。

“真誠是需要長時期從小培養的。社會上,家庭裡,太多的教訓使我們不敢真誠,真誠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做後盾的。所以做藝術家先要學做人。藝術家一定要比別人更真誠、更敏感、更虛心、更勇敢、更堅忍,總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

傅雷年少求學,以學問為食糧,在學有所成後,潛心翻譯作品,對學問對藝術始終保持初心和熱情。在他的世界裡沒有被聲名所累的時候,在書中他和兒子探討音樂、詩句、藝術,除了生活的溫情外,還有濃厚的學術氛圍。

當傅聰在波蘭忙於音樂會,忙於演奏邀約時,傅雷在信中勸他減少演奏時間,珍愛身體,保護藝術。就像他對待自己的作品創作要求一樣,心靈的放鬆才能促進藝術作品的湧現。

傅雷始終走在前面,又或者是父子兩人的求學經歷和生活經歷相像,他的言傳身教恰如其分。

傅雷寫給傅聰的書信一直持續到傅雷夫婦自殺的前幾個月,而夫妻二人的自殺,以死明志則是對傅聰最決絕的身教。

傅聰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在異國苦練琴技,這一封封的家書是父親情真意切的愛與暖,更是他追求藝術漫漫長路的指引。

《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我們或許沒有傅雷先生如此高的藝術造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法對其進行藝術或學術的指引,但在做人做事方面永遠先於孩子知道的多,經歷的多。

我們或許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實的物質條件,但在教導孩子最重要的品德養成方面,每個大人都是平等的。

在某種意義上身教的作用大於言傳,身教以最直接的方式像孩子展示成人世界的樣子,你的樣子或許就是你孩子的樣子。

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大人無意的一句髒話會成為孩子的口頭禪,或許小孩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句髒話卻一遍遍地從孩子口中吐出,時間長了,也就改不掉了。

大人教導孩子不要玩手機,可自己手中的手機卻一刻都不離開,無論是出於工作原因或是其他客觀原因,在孩子的眼中只是她不讓我玩,並不代表玩手機對眼睛不好。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在小時候他學你的習慣動作,長大了以後它他學你的為人品質,在任何帶給孩子學習的機會里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孩子學到的是好還是壞的一面,所以,為了降低這個風險,你應該把正確恰當的一面展現給孩子,言傳身教,潤物無聲。

二、教育要有分寸,捕捉教育方式的平衡點

在書中,傅雷先生對兒子也不乏嘮叨和叮囑,可是這些嘮叨的字句讀來卻滿滿暖意,它沒有專制的說教也沒有親切喃語,這種嘮叨更像是和你說著一種無關緊要的事卻讓你想聽下去。

傅雷對兒子的叮囑多有商量之意,在兒子突然轉去蘇聯學習(完全沒有和父母商量的情況下),回國耽誤太多時間時,傅雷沒有呵斥他,他只是在書信中用最平淡真摯的話語分析這件事後提出了利弊,讓傅聰自己決定。

當傅聰剛去波蘭時,他正忍受感情的苦惱,傅雷在信中用自己的經歷寬慰兒子浮躁的心。

“愛情的苦汁早嘗,壯年中年時代可以比較冷靜。”

“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在傅聰戀愛結婚時,傅雷告訴兒子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諒解、寬容。對待彌拉要維護她獨立的人格,擴大她的世界觀。

雖然傅聰身在異國,可是在任何人生大事小事上傅雷都沒有缺席,他總是以溫和隨意的方式破解傅聰的迷茫,消解他的苦惱。沒有呵斥埋怨,只是像朋友一樣,用一封封的信件為遠方的兒子交流感情,傳授人生經驗。

《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溫柔的教育方式稍顯無力,剛強又近乎專制。傅雷恰恰是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他對兒子的教育讓其容易接受,簡單的說他說的話讓人能聽得進去。

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叛逆而是我們沒有找到這種平衡點。對待孩子不能強硬,對待事情不能著急,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溫和些,溝通方式靈活些,孩子也是聽得進去的。

三、我會平等地愛你,人格上的平等高於基因上的不平等


《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傅雷夫婦時刻關注傅聰在國外的演出狀況,每次演出結束,他寄給兒子的信中不乏讚美之詞,在書信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兒子濃濃的愛意,還有一種平等的欣賞崇拜之意。

這種平等體現在他與兒子在文學思想上的平等對話,思想上的平等更易讓傅聰的藝術才華和文學素養得到提高。

“除了你是我們身上的血肉所化出來的而愛你以外,還因為你有如此煥發的才華而愛你。正因為我愛一切的才華,愛一切的藝術品,所以我也把你當做一般的才華(離開骨肉關係),當做一件藝術品而愛你。”

做了孩子父母的人只是在基因上佔了優勢,可是在人格地位上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你的孩子離開了你,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和你一樣平等而值得尊重的靈魂思想。

《傅雷家書》:十年的父子對話,永恆的教育智慧

最近因為節目而引發人們討論的楊爍恰恰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用來彰顯自己身為父親的權威,這種人是最可悲的,用粗暴刻薄的方式讓孩子臣服於自己的腳下。沒有原因的批評,陰陽怪氣的語調,在孩子的世界裡足以算得上一場災難,這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可彌補的傷害,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

成年人在工作中表現優異都渴望得到領導的讚賞,更別說因為一句誇獎就能高興一天的孩子了,鼓勵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不能缺席。

尊重孩子,讚美孩子是每一個父母需要牢記於心並在生活中認真對待的事。

《傅雷家書》寫了十年,從留學波蘭的少年成為音樂造詣頗高的鋼琴家,傅聰從獨自生活到擁有美滿的家庭,從一個男孩長成一個男人,這一路走來都離不開傅雷的辛苦培養。

傅雷也慢慢衰老,他在一次次的信件中訴說身體的苦痛,疾病的煩擾。

時間飛逝,多年以後,傅聰已八十多歲,可是這本書並不過時,它值得每個父母和孩子去看,父母從中找到值得借鑑的教育方式,孩子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雙方建立起健康快樂的親子關係,這大概是這本書之於傅聰以外對於世人受用至今的智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