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在和誰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是一首婦孺皆知老少皆宜的歌曲,曲調乾淨、意蘊悠長、感情真摯又富有人生思考和感悟,自流傳以來就被視為經典、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送別》這首歌曲的作者李叔同到底在和誰送別,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淵源和故事呢?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幼名成蹊,字息霜別號潄筒,同時他也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等,還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家境富裕,歷經繁華身懷絕技胸懷大才。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送別》這首歌曲是寫給“天涯五友”中許幼園的,許幼園何許人也?當時是上海富戶才子少爺,是天涯五友之一。當時社會動盪,李叔同為了躲避動亂和家人從天津逃離到上海,時值年少才盛,很快加入了以切磋詩詞文章為目的文藝團體"城南文社",城南文社的活動地點在許幻園的豪舍城南草堂,李叔同加入文社後很快顯示出了出眾的才氣,第一次參與就獲得了第一名。城南草堂的主人許幻園家中富有,為人也慷慨大方,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經常舉辦懸賞徵文活動,自從李叔同到上海以後,只要參加徵文,其成績必名列前茅無疑。許幻園慕其才華, 邀請李叔同全家搬來許家同住,許幻園其詩詞文章也為李叔同所欽佩,李叔同應邀於1899年住進城南草堂後,掛上一塊寫有"李廬"的牌匾,從此許李兩家和睦相處。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流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動亂的社會讓他們相識,也因這個動亂的時代他們不得不分離。終於到了1914年,許幻園官運不通,家道中落。破產後的許幻園來找李叔同但沒有進門,只在那個夜裡,在李叔同的門外說了一生:“叔同,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許幻園沒有進門,李叔同也未出門,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站在那裡一動不動。這個不動也是極大的不忍,連最後的告別都保持著這樣的距離,都這樣簡單。許幻園告別離去後,李叔同默默流淚沒有過多的言語。李叔同在許幻園離去後轉身回屋寫下這首傳世之作流傳至今!

《送別》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思考,同時《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也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俗緣、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送別》在和誰送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