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文章標題“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蘇軾認為藏書不如讀書。在兩宋時期藏書家大概有七百餘人,藏書上萬卷的有兩百多人,藏書上三萬多卷的有二十多個人。到南宋宋明宗的時候,國家的藏書將近十二萬卷。而在宋仁宗蘇軾、歐陽修所在的時代,國家的藏書才三萬多卷。其中歐陽修藏書一萬卷藏書數量相對而言很多。而家境拮据生活困難的曾鞏家裡藏書就有二萬餘卷, 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編為《金石錄》。然而蘇軾一生讀書,卻沒有任何藏書,甚至一些常見的歷史典籍也沒有。

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並且蘇軾認為藏書有以下幾大弊病:

一、浮幕時名,藏書只為了獲得名聲,而並非為了鑽研學問。

二、家中費盡心力收羅來的書,從不閱讀,全都束之高閣,只為了在他人面前有吹噓的資本。

三、把藏書視為私產,不僅自己不閱讀,書亦不外借他人,只是為了收藏而收藏。

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應當說蘇軾總結的這三點,確實擊中了一些桑樹人的軟肋。而這兩位都是與蘇軾並列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是蘇軾的座師、曾鞏和蘇軾都是歐陽修門下弟子。兩人藏書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高,並且對這些書進行精心地校勘,要對這些書的來龍去脈,對書的品相對書的版本要做研究,而歐陽修不僅收藏前代的留下來的書籍,而且收藏當代知名學者和作家的手稿。歐陽修有自己的書齋“非非堂”曾鞏也有自己的書屋“金不換”。他們真正做到了藏書的意義。

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

清代藏書家張金吾說:“欲致力於學者,必先讀書;欲讀書者,必先藏書。藏書者,誦讀之資,而學問之本也。”又說:“藏書而不知讀書,猶弗藏也。”確實如此,藏書不難,能讀書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所以藏書固然重要,讀書更重要。

歡迎閱讀“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曾鞏藏書兩萬卷,蘇軾為何讀書卻不藏書?”我們下期再見!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