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一天来临——东宁市人民医院防控疫情纪实


当那一天来临——东宁市人民医院防控疫情纪实


从疫情来袭开始,东宁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就喜欢上了这首军歌《当那一天来临》。

唱起这首歌,习惯了柳叶刀的他们,就有了横刀立马、挺身而出,以赴国难的军人风姿。

东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抗"疫"战争,是从春节之前开始的。

当新型冠状病毒,以其高传染性和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的时候,东宁市人民医院就已悄然做好了思想准备。

院党政领导班子提前谋划,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相关工作。

1月22日,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防控疫情动员大会召开,大家知道,那一天来临了。

这是一次向死还是向生的抉择,谁都知道,疫情有多么危险,每天的疫情报告中,有太多的医护人员感染了病毒,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群。

参战就意味着会有"万一",然而就是这个时刻,现场72名在职党员纷纷请战,有22人火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根据安排部署,院里成立了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专家组、发热门诊管理及住院管理组、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督导组、后勤保障组,严密监测疫情,全力做好疫情防控。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的运行起来。

2月15日,东宁市人民医院着手组建驰援湖北医疗队,通知发出后,邢长军、王泽军、刘维萍等领导干部抢在前面,普通医护人员也纷纷请战,不到1小时,报名人数就达80多名。

护士长李茂华谈了自己的优势:"我的孩子在外地,家里没什么牵挂!"护士长胡文兰说道:"我的孩子上班了,更没负担,让我去!"护士长田新当仁不让:"我是呼吸科的,最应该让我去!"儿科何东园、呼吸科医生王春艳、护士宗丹、赵宇、由昆不肯落后,争执不下,年仅21岁的李文书理由最独特:"都别跟我争,我体格大有力气,没家没孩子,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这就是我们的医护人员,生活中各种平凡,却在危难到来那一刻,英雄基因苏醒,把人民挡在身后,扛起责任,直面生死。

护理部、感控科,应急演练搞了一遍又一遍,护理部主任刘维萍、感控科主任王丽娟对参训人员都是一个一个亲自把关。她说:"这是跟时间抢命,如果不马上形成战斗力,一旦来了疑似病人怎么办?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发热门诊是疫情筛查最关键的"闸门",感染性疾病科责无旁贷的承担了发热门诊、发热留观、应急救治等工作任务。

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又闷又冷,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24小时对发热病人进行筛查、电话答疑,一次次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筛查发热病人。

在发热留观病区,医护人员不仅要给病人诊查、输液,更多的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1月27日晚,儿科来了一位8岁男孩,体温将近40℃,老主任夏璐立即将病人接入留观病区,对这样的治疗安排,家属既着急又不理解,情绪特别激动,夏主任就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护士也耐心地安慰着家属,随着小男孩的体温逐渐下降,治疗有了效果,家属的情绪也逐渐地安稳下来,治疗结束临走时,充满了感激。

一位体温38.4℃患者来到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身穿单衣,在发热门诊帐篷内,为其进行检查达2个小时,后带回发热留观病区进行对症治疗,达4个多小时,护士长刘丽宏和护士于萍一直陪在病房里,安抚他的紧张情绪,使他非常感动。

康复科主任程亭秀带领刘树强、吴殿霖、肖丙龙、曹景文、刘凯宁对来往人员一次又一次的进行排查,从夜间十一点一直忙碌到早上八点,长达9小时高负荷运转,他们不抱怨不喊累,即使双手过敏也仍坚持在第一线。

李茂华参加驰援湖北行动的申请获准后,剪掉了长发,远在湖南郴州的儿子听说母亲要去驰援,马上发微信叮嘱妈妈"注意安全,等你平安归来!加油老妈!"第二天儿子就在居住的小区报名参加了志愿者行动。

护士李忠波援鄂申请没有被批准,非常遗憾,她为援鄂医疗队每位队员捐助了可以有效抑制口腔细菌的黑茶牙膏和可以增加免疫力的黑茶。她说:"我虽然没有被入选援鄂,但是我也特别想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周庆宝主动要求参加发热门诊工作,连续24小时战斗在岗位,喝水、吃饭、上厕所成了奢望。护目镜起雾,水汽在镜框四周凝成水珠,镜片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到,走路都得低头。当领导让人替换他时,他却说:"防护服太贵了,我再坚持一阵子。"

感控科王丽娟主任每天都到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督导检查,无论是工作流程、七步洗手法、含氯消毒液的配制、过氧乙酸的消毒液配置,医疗废物的处置,还是职业防护流程。她都会对医护人员进行精心指导,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抗疫需要,医院封闭了直通电梯,消毒供应室的护士们年均五十多岁了,在党员的带领下,她们每天步行爬到十楼,靠人力把沉重的器械搬到楼下,她们却从不叫苦,负重的同时,还要把最年轻的护士抽出来支援一线科室。

2020年2月14日晚,急诊科护士林桂淑戴上口罩,穿上护士服,准备值班。护士长却对她说:"林姐,明天你就退休了,今天就不要值班了。"林桂淑眼含泪花,摇头拒绝了:"就算是我为疫情防控做一点贡献吧。"

37年的职业生涯,明天就要划上句号了,她心里无比留恋自己的岗位,器械擦了一遍又一遍,小心而庄重的填着值班日志,她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这疫情防控的队伍中,还有一支非专业人员组成的小分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保安室保安邹继刚、李大鹏、何明凯、张志远、徐德忠、司机张志国。

他们承担起了医院空气消毒的工作任务,每天背上装满25公斤消毒药水的喷雾壶,对预检分诊、公共区域、重点区域等进行至少2次消毒喷洒全覆盖。遇到有特殊的发热病人需要进一步筛查,他们就一路跟在患者身后,对患者经过的区域、通道认真的进行喷洒消毒。许多人劝他们休息一会,他们说:"专业的东西咱也不会,出点力气算个啥?"

因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东宁市援鄂队伍一直没能参战到湖北,然而他们始终征衣未解,铠甲在身,始终保持着出征的姿态。

2020年4月,原本战役形势良好,一直保持零感染记录的边陲小城,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随着绥芬河口岸被国家确定为归国人员输入通道,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迅速增多,境外输入人员就地在绥芬河市人民医院、牡丹江康安医院隔离治疗,还有部分境外返乡人员,被分流到东宁各大宾馆进行隔离。

后方成为前线,考验并未离开,只是更加凶猛。

很快上级要求东宁市调拨医护人员,支援绥芬河市。

李茂华、王春雁、宗丹、李文书、赵宇、元成吉、由昆、汤安婷等八人迅速披挂出征,汇入一场浩大的拯救人民生命安全的洪流中。

不久上级又要求东宁市调拨医护人员,到牡丹江市隔离点支援。

动员会已经不需要了,誓言还在耳边回荡,院领导一声命令,王洪军、刘红、张铁直接踏上了去往牡丹江的征程。

紧接着,从绥芬河口岸输入的隔离人员,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东宁来。

华宇酒店住满隔离人员,

江南宾馆住满隔离人员,

鸿运宾馆住满隔离人员,

温州宾馆……

财源酒店……

绿岛酒店……东宁这个站在绥芬河市身后的,默默无闻的边境小城,承担起了为输入人员提供隔离观察的任务。

东宁成为名副其实的"前线"

压力迅速传导开来,这些隔离人员不仅需要医学检测、观察,还需要对他们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生活垃圾进行消毒处理,这些都需要抽调大量的医护人员来执行这个任务,

请战热潮再起,闪电般报名,毫不犹豫,用她们的话说,"预谋已久"了。之前从援鄂开始,再到支援牡丹江、支援绥芬河,院领导精挑细选了一个个精兵强将,许多医护人员很"不服气":"难道我不行吗?""没人比我更合适啊。"

综合内科的主治医师周庆宝,普外科医生王洪军、手术室护士刘红,都是第一次请战没有获准,又很是"不服气"的人,这次听到抽调人手的消息后,再次请战,走入隔离宾馆的。

宋宇佳,刚到儿科不久的"小护士",当得知需要抽调护理人员去隔离点工作时,没有任何犹豫第一个报名。她说:"护士长,我可以!之前的培训我可是受到表扬的,您就让我去吧!"就这样,小护士宋宇佳穿上防护服,成为一名抗"疫"路上的"白衣卫士"。

宋德宽,检验科检验师,妻子王媛媛是东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两人交替加班,夫妻二人在家里,经常擦肩而过。为不影响防控疫情,他们把刚满2岁的孩子送到沈阳外婆家里,每天通过视频与孩子见面。就这样,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当境外返乡人员到达绥芬河口岸的那一刻,宋德宽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了指定宾馆。

在隔离宾馆工作的人群中,感染科主任夏璐是最特殊的一名请战者,因为再过2个月,她就退休了。她对院领导说:"我担心青年人经验不足,有什么疏忽,我是感染科的老主任,怎么说也有经验,还是让我去隔离宾馆吧,让我带一带他们,退休前让我再为医院、为社会多做点事。"

隔离点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年近50岁感染科护士长刘丽宏、麻醉师张成玉、骨科医师刘宏彬、药剂师于飞、护士汤安婷等等,他们每天一大早起来穿上隔离服,07:00点左右就开始送餐。还要背着50kg的消毒液,逐个楼层进行消毒。

每天中午的工作最繁忙也是最辛苦的,中午不仅要送餐、消毒,还要清理运送各个房间的垃圾,几十人的垃圾有二、三十袋,堆起来象个小山,他们拎着垃圾,要徒步从七楼运到一楼。

由于天气逐渐转暖,穿着防护服的他们,如同工作在蒸笼里,每个工作流程下来,刷手衣被汗水浸得能拧出水来,口罩内水汽加汗水积成水洼,吸气时一不小心积水就呛到鼻孔里,憋闷、窒息、腰酸、背痛。

晚上完成送餐、消毒工作后,还要随时准备接收新的隔离人员,他们有时是晚上六点到,有时午夜一点到,医护人员要提前穿好隔离服随时准备下楼接收新的隔离人员。境外返乡人员携带行李特别多且重,医护人员需要帮助他们扛着行李箱从一楼走上七楼,由于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面屏,常常累得喘不上气来。

我们的医护人员,不仅是送餐员、消毒员、保洁员,还是保健医师、心理咨询师。有位到菲律宾援教回来的老师,说他晚上稍一冷腿就抽筋儿,医师刘树强就指导他如何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一位从韩国回来的老大娘过生日,看到她订了生日蛋糕,刘树强和两个护士把蛋糕送到门口时,为老大娘唱起了生日歌儿,老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牡丹江明珠宾馆开展隔离工作的外联部主任张铁,每天晚上都要同隔离人员进行视频聊天、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3月30日上午,一位韩国回来的隔离人员感觉胸闷、胸痛,张铁立即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后,迅速与特警一起将其送到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回到隔离宾馆后,张铁又每一小时进行一次视频问诊,直到她完全平稳。

手术室护士刘红,是这次疫情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两次请战的一员,从发热门诊成立起,她始终坚守在发热门诊这个重要的"闸口",每当带着双层手套釆血时,她都告诉自己,沉稳再沉稳,尽可能一针见血!让本来就紧张的病人减轻压力,放松心情……这次她又主动申请参加韩国返牡人员的隔离工作,又一次冲在最前线!第二批入绥

……

历史就是这样,总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把"那一天"推到我们面前,考验我们这个民族,如何面对灾难,向死而生。

我们的领导干部给出了圆满的答卷,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行动迅速,科学应对,让防控行动运行良好。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冲在前面,干在前面,给医护人员做出了榜样。

我们的医护人员,在社会上是棵草,在岗位上是片天,每个人每个科室,在正常接诊的同时,严格周密、按照程序认真做好每天的防控工作。

市医院不是自己在战斗,而是全社会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与疫情进行着斗争。

社会各界彰显了大爱无疆的精神底色,政协委员冯兴斌、王贵芬给医护人员送来极大的物质捐赠了酸奶和食品,让广大医护人员的报效和奉献之心,得到了精神回声,极大鼓舞了斗志。

在急需口罩的时刻,市保健院把本院口罩调拨出来,支援市医院。

……

还有很多很多,面对疫情的肆虐和无情,我们深切感受到,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就有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那一天"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