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農產品外地採購,北京“菜籃子”保供穩價戰疫情

4000多個商戶駐守市場,3000多輛車進出,每天近2萬人流動……北京南四環外的新發地市場,從未停下忙碌的腳步。作為首都最大的“菜籃子”,新發地保障著北京九成以上的農產品供應,是超市、菜店和二級批發市場的“補給站”。而掛著各地車牌的大車提醒著人們,這裡近九成農產品來自外埠。

當疫情席捲全國,來自四面八方的蔬菜能否照常抵京?價格能否保持穩定?面對保供大考,這一次,新發地有了更多底氣:遍佈國內各地的蔬菜基地,隨時能集結的蔬菜直通車,讓居家戰疫的市民們很快消除了對肉蛋鮮菜供應緊張或價格高漲的擔憂。


九成農產品外地採購,北京“菜籃子”保供穩價戰疫情


從南到北“護航”蔬菜進京

1月22日上午,在聽完鍾南山院士的講話後,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敏銳地感覺到:“又一場硬仗即將打響。”新發地緊急重啟“非典”時期的應急機制,幾乎一夜之間,市場裡掛滿了防疫標語,工作人員穿上防護服站崗測溫,所有入口安排口罩領取點。

正月初二開始,因恐慌搶購的市民越來越多。囤貨潮下,超市庫存漸漸見底,採購需求隨之加大。

作為新發地白菜批發大戶,王勇志春節前就把近8萬斤大白菜提前拉到市場,但超市的採購量超過預期。正月初四,他匆匆趕往產地補貨,但剛到河北玉田,就因當地自發組織“封村”被堵在了村口。他急忙向市場求助。

當天,不少商戶都遇到了產地“封村”問題,張玉璽急忙向商務部門反映情況。經政府出面協調,問題當天就得到解決,商戶拿著通行證明就能順利進貨。

有了通行證,王勇志連夜運回十多車大白菜。正月初五凌晨,當2萬斤大白菜再次填滿他的攤位,批發價從頭一天的每斤兩元多迅速回落到每斤1元左右。此後,王勇志便駐紮在產地,從河北玉田到唐山、再到山東,他一路“轉戰”多地,保證每天都有充足的大白菜運往京城。

即使在南方,也有新鮮採摘的農產品不斷奔赴京城。從大年初二開始,“玉米大王”李忠躍遠程指揮海南的種植基地及時採摘,每天都有200多噸鮮食玉米發往北京。“大蔥大王”毛勇習依舊保持著每天從福建發車的頻率。一天夜裡,剛裝完貨的她遇到因斷路無法通行的難題,經過溝通,當晚村裡就派挖掘機把路重新填好,6萬斤大蔥順利出村。

九成農產品外地採購,北京“菜籃子”保供穩價戰疫情


河北的土豆、雲南的豆角……各類蔬菜從四面八方運往市場,上市量連續幾天快速增加,從正月初三的700萬公斤迅速增加到正月初七的1812萬公斤。上市量增加也帶動了蔬菜價格大幅下降,正月初七,新發地蔬菜均價比最高點的正月初四下降了20.16%。

如此龐大的貨源能及時調撥,離不開新發地在國內各地自建的蔬菜基地。張玉璽說,新發地已在全國各地建設了300萬畝種植基地和10多家分市場,對保障首都“菜籃子”供應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