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的三大主流美学文化:物哀、幽玄、侘寂是现代人所熟悉的内容。“物哀”简单地来说就是真情流露,“幽玄”是指深远而深刻、不可言的情趣,又指境生象外。“侘寂”一般则是指朴素而又安静的事物,三者共同构成了日本的美学。这篇文章先来谈以谈何为“物哀”。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何为“物哀”

“物哀”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所提出的一种文学理念。“物哀”简单来说就是“真情流露”,当人的内心接触外部世界时,容易触景生情,有所感触。把物哀两个字拆开来看,“物”是所欣赏的客体,“哀”是人的审美感受,这里的“哀”并不单单是指一种悲伤的感情,而是多样化的情感,根据本居宣长的观点,凡高兴、有趣、愉快等喜怒哀乐情绪,都可以称之为“哀”。

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情感。“物哀”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噫”等词一样,也跟古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似,但并不是指全部。

综上所述,物哀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物哀是客观对象(自然物、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份,而人在和物之间产生相互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升华。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富士山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体现

受物哀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学作品更是横贯今古,数量繁多。可以说,物哀是日本文学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物哀意识已经渗透到日本民众的情感世界中,在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文学的创作。在日本文学中,人们往往会追求内心深处最为细腻动人的情感。

1、川端康成的“物哀”之美

说到物哀,就不得不提到川端康成。作为新感觉派的创始人,日本“物哀”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中始终透露着一股唯美悲伤的气息,这与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少年时期由祖父母领养,体弱多病,之后亲人相继离世,只得寄人篱下,逐渐养成了他的怪癖性情和自卑性格。哀伤、漂泊等思绪从没间断过,加之自小爱读《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古典著作。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川端康成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悲凉得以在作品中放大,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多为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且多为下层人民,不论是《雪国》里的驹子,还是《伊豆的舞女》中年轻的舞女千代。

在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中,舞女千代和主人公“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对方说过一句表白爱意的话语,但是全书中仍然充斥着男之间的暧昧之情,虽然最终离别时两人依依不舍,但两人终究还是只能回到各自的生活中,这是“物哀”的第一个层次,为男女之间的情感。

在《雪国》中的开篇,便被它的清澈纯白所吸引,“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美的景象,总是让人莫名的悲哀,因为太过美,所以尽显悲凉。《雪国》写的是岛村、驹子、叶子三人间的情爱故事,岛村三次前往北国,邂逅艺妓驹子,偶遇年轻美貌的少女叶子,男主人公对二者表现出似有似无的爱慕之情,而雪国也让岛村无比的留恋。在第三次来到雪国的时候,雪国已经失去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故人相继去世,正在岛村和驹子准备离开雪国前,一场大火无情的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雪国》写作后期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更使川端康成更感到悲哀。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据早在1962年,他就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翻译大师叶渭渠在《日本文学思潮传》中说道:“‘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这种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是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远眺富士山

2、三岛由纪夫的“瞬间”之美

对三岛由纪夫来说,他的作品中就带有着“物哀”和美学的东西。物哀又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金阁寺》作为三岛由纪夫最出名的作品,也是广大读者最为熟知的一部著作。该作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日本人对美在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书中的主角就是一个自惭于外表上的猥琐但又崇尚极致的美,导致内心扭曲与幻灭的少年,可以说作者在现实中的想法,完全是与他的创作内容互相呼应。

对于主人公为什么会烧毁金阁寺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美与毁灭是联系在一起的,绝美必将毁灭,而美的毁灭,美过于美本身。金阁之美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主人公是丑陋的,会死的,所以,他或许理解到,只有毁灭金阁寺,才可以拉近自己与美之间的距离。

除了读过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之外,我还读过他的《禁色》、《爱的饥渴》等作品,毋庸置疑,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观念:毁灭是对美的一种升华,一瞬间的美比永恒的美加起来的还要美。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在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后剖腹自杀。完成了他对美的追求,也践行了他身上的武士道精神和日本的帝国主义精神。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樱花烂漫之美

3、芥川龙之介的“知物哀”之美

相较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而言,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则体现了一种对生和死之间人性的认识。因为只有客观化了的“物哀”才能成为人们“知”的对象,才需要人们去感知和了解。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等相关著作中,在“物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物哀”的概念。这里的“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道、了解,而是一种审美感知。

在《地狱变》中,芥川龙之介利用历史故事做伪装。故事讲述了一位宫廷画师良秀为了追求艺术至上的理想境界、把握真实的美,在明知大公因霸占自己女儿的不成,还不惜残酷地当面放火烧死女儿后,完成了一幅妖血斑斑的“地狱屏风图”而自杀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的美,是一种“丑中之美”。传统意义上的美,是含情脉脉的去展现,同时又梦幻且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感受。而芥川是构筑的则是那种美丑并存的冷峻世界。在《地狱变》中,大公放火想烧死女儿的时候,画师良秀本有机会救下他的女儿,然而他却开始作画,眼睁睁看着大火烧死了美丽善良的女儿。这种残酷的美也是一种美,只不过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温馨美不同。

由此想到,古代日本人常常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也许,当女儿在熊熊大火中挣扎的时候,良秀眼中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女儿,而只有美丽的火焰和被烈火焚烧的美女,而良秀同时也因看到了自己梦中的画面而感到幸福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人都在文学创作顶峰之际自杀,会不会就是日本民族本性终对“物哀”的一种体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独有的街道

三、“物哀”在日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地理原因

日本的地理自然环境是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日本为岛国,国土狭小,自然条件多样,且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交错,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同时,日本容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死亡的悲凉感,骨髓里透露出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所以,日本人长年累月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在瞬间消失的样子,“世事无常”的观念也深深植根在日本的心中。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环境影响

2、日本的宗教以及佛教、道教对物哀文化的影响

道教崇尚“虚无”,本身就带着悲观的情感色彩。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时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有则是日本长期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武士道推崇“忠君”、“大义”、“殉死”,认为应该培养对死亡的狂热,这样才是合格的武士。同时,死亡也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方式。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幽玄”、“侘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佛道文化影响

四、总结

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对于“物哀”来说,在任何领域,它都是日式美学的绝对代表,已经深入这个民族,并且将流传下去,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它所蕴含的精神和艺术风格将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时刻影响着日本的文化和生活。

最后,引用川端康成《花未眠》中的一句话:“凌晨四点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