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原生態的南匯一讀姚良官《南匯戀》感

何國勝

現在的散文,即便是紀實散文,是很少看到像姚良官這部《南匯戀》的散文集寫作方式,用如實反映一個地區的歷史發展面貌。這不是說現在沒有寫地方風貌的作品,只是如《南匯戀》中相機般那樣注重於寫實,呈現南匯地區的生活狀況,百姓的生存方式,似乎照搬生活的原來面貌,實在是不多見的。

姚良官的《南匯戀》散文集,應該是歸敘實散文範疇,尤其是“第一輯·南匯史海煙雲”和“第二輯·南匯民生民情”。都是在客觀描述南匯形成,和南匯歷史演變的過程。儘管作者是以資料為佐證,也有自己親眼目睹,但這些資料和自己的見證都是零星的、碎片的,如何把這些相關與不相關的內容串聯起來,應該說姚良官是化了很大的功夫。在編排上還要採用真實事態的有機的組合,達到讀者在瞭解南匯的歷史與中國的大環境相聯繫,又凸顯南匯在各個不同階段的真實生活,以及當時的人文風土,這的確不少一件容易之事。尤其是《南匯鎮千年歷史概況》這篇散文,不僅詳細又凸顯了南匯歷史的重點人物和重大事件,讓讀者知曉南匯歷史進程中演變與發展,還具體感悟南匯地理氣候和人文風貌,是豐富瞭解讀當地百姓生活基本狀況,和南匯特有的地方習俗。所以,不難感受到姚良官創作態度,與他寫作的底蘊。

說實在話,寫這樣的紀實散文是很化功夫,寫的不巧還存在著吃力不討好的風險。因為資料的查尋,是需要有執著的毅力。這是化時間,又極為枯燥的活兒。像《南匯鎮千年歷史概況》和《50年前的惠南鎮是什麼樣子的?》,以及《南匯曾經輝煌的土布文化》這樣的散文,即便有不少是姚良官親眼目睹的,還必須在瞭解社會現象的基礎上去挖掘內在聯繫和規律,使得讀者在閱讀中體悟百姓的具體生活,以及百姓生活的狀況,與瞭解這段歷史相融合。就說《南匯鎮千年歷史概況》這篇散文,姚良官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到位,他以各自重點為切入點,多角度介紹來南匯的風貌,與南匯所形成的風土人情。因此,我們不得不感受到作者的創作精神嚴謹,和注重真實的敬業寫作態度。

紀實散文難就難在“實”字上。這個“實”字,是不同於文學作品虛構中的“實”,展現的是藝術的真實。這個“實”,是要符合實際生活的真實,這個“實”,是客觀的忠於生活的實際。因此,這樣的散文寫實,是不能依靠藝術加工的虛構。在他的《50年前的惠南鎮是什麼樣子的?》散文中,有一段描述吃大鍋飯的文字:“大家搶著上前打飯,你擠我,我擠你;有的人打飯時一半在碗裡一半在地上,有的人打到了飯,被人一擠,連飯帶碗都掉到地上……。”描述大家拼命的吃,哪怕肚子撐不住的場面。看似描述客觀的,是實話實說的語氣,因而,字裡行間;流露的也是相當平靜。其實不然,那時一種不動聲色的場景描寫,是通過場景里人物的舉止流露他們的內心世界,讀者在場景中人物的各種舉止,認識到當時農民的意識和視野。這真是當時農村農民原生態的生活寫照。包括後面糧食不夠吃,在幹部中出現了利用權力,私下給自己留餘糧的事例,也有忍受不住飢餓的農民,開始偷吃公糧等現象。作者姚良官就是把一塊塊的真實生活,恰到好處的進行拼裝,依據他們生活的特性串聯起來。因而,讀者在閱讀之中去,情感是波動,也是愉悅地瞭解南匯。

說來也巧,在閱讀姚良官《南匯戀》散文集時,恰逢慶祝祖國70週年日子,看到現在祖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再看看現在的惠南的建設,與姚良官的《南匯戀》書籍聯繫起來,感觸真的是頗多和豐富。新中國是從戰亂不停的歲月走過來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中國可以說一窮二白。然而,中國僅僅走過了70年,我們國家已傲立於世界東方。這在這地球村也是令人驕傲之事。我們在閱讀這部《南匯戀》,更是從文中帶來一種直接感觸,無比驕傲盪漾於心。

姚良官的《南匯戀》的散文集,她之所以閱讀能使讀者心情波動,產生愉悅感,這與姚良官紀實散文創造的藝術特色有關。從結構佈局來分析,他善於重視歷史社會的真實,以抓住重點事件線路的串聯,注重於時間推移過程中,讓事件或人物自身因素去展開。因而,他的紀實散文層次分明。而這種層次的分明,有的是層層推進,也有的是橫向比較。所以,在閱讀之中,儘管有許多資料性數據的文字,但並沒有覺得是資料的堆積。換句話說,他這部散文集中,沒有像查找資料那樣,是一種乾巴巴的閱讀感受。其次,從言語使用方面來分析。他的紀實散文,在敘述中他力爭真實為前提,利用描寫場景的生動性和畫面感,讓靜止的事件活動起來,呈現較多鮮活的畫面場景,有助於讀者親入其境之感。所以,在閱讀上,讀者的情緒一直是波動的,也產生閱讀的愉悅。這種愉悅感,也與他言語簡練和趣味有關,即便是篇幅比較長的散文,而讀者並沒有感覺冗長。除了文章本身的內容豐富,也與他的言語簡練與趣味,為文章的潤色起到積極的作用。

因而,閱讀姚良官《南匯戀》散文集,是一種原生態的感觸,因為這部散文集是如實地呈現南匯歷史的進展,和南匯的風土人文。

呈現原生態的南匯一讀姚良官《南匯戀》感

姚良官,字善臣,號鶴和堂主。辛卯年生於上海南匯城北姚家圈。59年入南匯姚村小學求學,62年入惠南城東小學求學,65年考入南匯中學,66年遇文革,輟學歸田。做過泥水匠。進社辦廠當過工人,去國營公司任過業務員。癸酉年,企業改制下崗失業。開過小吃店,賣過盒飯。流浪於街頭巷尾擺地攤,販賣民俗舊貨老物件。又辛卯年,獲取退休金,始得溫飽。遂生奢念,續少時讀書寫文章之夢,絞盡腦汁,苦思冥想憶往昔民生舊事,附庸風雅,東施效顰記桑梓史海煙雲。現為惠南文學社會員。著有《南匯戀》一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