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秦朝大將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便銷聲匿跡?

程文順


王翦、王賁是秦始皇滅六國的主要將領,秦始皇滅掉的六個國家中,有五個是他們父子二人給滅掉的。

尤其是王翦的功勞,甚至能超越白起,畢竟當時可以和秦朝抗衡的趙國和楚國都是被他滅的。

可是,到了秦朝統一六國後,就沒有了王翦王賁的消息,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王翦在秦朝中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他深知在秦朝功大蓋主的人,無論是將是相,沒有一個落的好下場的。

你看變法的那個商鞅是被五馬分屍的,還有張儀,破解了六國聯縱的張儀為秦國立下不朽之功勳,他還不是照樣被殺。名將白起,打了那麼多硬仗,屠殺了六國九十多萬人,最後還不是被賜死。

范雎、呂不韋,那個人的功勞都不小,可是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這些人這些事就是發生在王翦的身邊,他不想步他們的後塵,所以,他辦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

我們看看王翦這個將軍是如何做到明哲保身的?

這還要從他去滅楚國時開始說起,當時秦國只有六十萬大軍,這六十萬大軍嬴政都給了王翦讓他去滅楚國了。

因為去滅楚國,沒有六十萬大軍,王翦是不去的。所以,嬴政是被逼無奈,他不得不退步。

要知道六十萬大軍都在王翦手裡,萬一王翦臨陣倒戈,殺到秦國來,秦始皇不就死定了。

再說這種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即使嬴政不擔心發生這種情況,嬴政身邊的大臣,也會提醒嬴政。只要大臣們提及此事多了,嬴政就難免不會懷疑他。

為了打消嬴政的顧慮,王翦還是有辦法的。

在嬴政讓他出兵的時候,他給嬴政要土地,要財產,要房子,要官爵,不但自己要,還要給兒孫要。

嬴政就說他,你仗還沒打贏,就給我要這麼多東西,這合適嗎?

王翦說,這不是你正好用到我嗎?我現在不要一旦失去這個機會,以後恐怕在給你要就沒機會了。

秦王嬴政答應他,要什麼給什麼。

可是王翦還不放心,他在發兵的路上多次派人問嬴政,你答應給我的地落實的怎麼養了,官爵想好封我什麼了嗎?

王翦派人三番五次的去催促,這時候王翦的手下就不明白了,問他,你就這麼缺錢,缺房缺地嗎?

王翦說,我這麼做只是為了我們打勝仗呀,只要秦王嬴政知道我的心想的都是錢,是財,而不是奪他的位,他就不會懷疑我。

他不懷疑我,我們就能打持久戰,就能把仗給打贏,結果不到兩年王翦就把楚國給滅了。

你看王翦是不是很會明哲保身,他是秦國為數不多的,立有大功而不被殺的人。在他滅掉六國之後,他就退出了秦廷的舞臺。


史學達人


秦國大將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不是銷聲匿跡了,而是因為沒有什麼大事,史官都不記了。

先秦時候用竹簡記事,只記大事

以前關於讀書人有一句成語叫“學富五車”,這個意思就是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記載文字主要是用竹簡,寫的字大,並且慢,能寫的內容特別少,五車的竹簡其實都趕不上一本現代出版的小說。

因此,古代不只是惜墨,更是惜竹簡啊,因此,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紙普及之前,文人墨客寫作都很惜字,基本是能一個字表達清楚的根本就不用兩個字,能一句話說清楚的事情,絕對不會用像我們這樣還要展開說,而且,看過竹簡的朋友都知道,連標點符號都沒有,識文斷句,全憑技術。

因此,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應該是放馬南山了,不然的話,功高震主,可不是開玩笑的。

梁啟超說,二十四史,帝王家譜

不但是寫作材料有限,就是人物的重要性也有區別,梁啟超說過:“二十四史,不過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

而且就是帝王的家譜,也是從古到今,越來越全面,遠古先秦的時候,即使是帝王,也可能出現出生年月不可考的現象,到後來還出現了帝王起居注那些專門記錄皇帝一天干嘛的,就連皇帝拉稀都有可能被記載下來。

帝王之外,將相也是這樣的,越是後來的朝代,將相記載的也越全面,在先秦時期,關於將相生活中的記載都特別少,一般都是參與到某次戰爭,或者外交事件才能有記載。

很多人都認為老子和鬼谷子都是很傳奇的存在,充滿神秘感,其實,史論縱橫認為,這純粹是古代沒有相關資料記載他們,而後來的人,尤其是他們的傳人為了提升自己的身價,從而吹捧他們。

在戰國時期,關於縱橫家和遊說家的資料比將相還要出名,比如,蘇秦和張儀,范雎都很詳細,主要就是《戰國策》很可能就是在《縱橫家書》的基礎上編纂的,自古名人都是寫書的。

戰國四名將都沒有詳細記載

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名將,在司馬遷著作的《史記》當中,也只有兩個傳,一個是《白起王翦傳》和《廉頗藺相如傳》。

關於他們的記載,也只是記載他們的功績,連年齡考證都沒有,四名將何時出生,根本不知,白起被賜死這是有的,像王翦和廉頗這樣自然死的,連哪年死的都不會記載。

所以,白起的事蹟定格在長平,王翦的事蹟也是定格在統一六國之時,至於後來的事情,誰又去管呢?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王翦下場還不錯,至少是正常死亡。


史論縱橫


首先要說,王翦父子並沒有銷聲匿跡,之所以在秦始皇統一以後有一段時間空白期,我個人估計不是去世了就是因為沒有什麼大事所以沒有記載!

王翦:秦國本地人,今天的陝西富平人(龍興之地),戰國名將,與老鄉白起,趙國廉頗李牧合稱戰國四大名將,也是太原王氏的始祖!

據“新唐書”記載,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十八世孫子,從史記到新唐書,一千多年過去,王翦忽然成了貴族後裔,高度懷疑是王氏後人給祖上貼金搞出來的。

王翦父子無疑是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將領:

始皇十八年,王翦攻打趙國,用反間計除掉老對手李牧,趙國滅!

始皇十九年,“圖窮匕見”這一恐怖事件發生以後,王翦帶兵一直打到高漸離擊築的易水河,燕國滅亡。

始皇二十二年,王賁水淹大梁,魏國滅亡!

始皇二十二年,李信兵敗楚國以後,嬴政重新啟用王翦,攻下楚國!殺項羽爺爺項燕!

對外功勳卓著,對內也是國之柱石,秦始皇誅殺成蟜,呂不韋,嫪毐都依賴王翦的協助,與項少龍也有一段交情,看過“尋秦記”的網友應該記憶深刻!

與其他武將出身的人不同,上陣打仗王翦是把好手,做人做事王翦也是情商極高,他一生經歷四朝,多位丞相,大家都對他客客氣氣,可見王翦非常會做人,比起白起飲恨自盡,王翦的結局好很多!

王翦的出生死亡時間不詳,按照他的履歷推斷,統一六國之後王翦已經垂垂老矣,王賁應該也不年輕,所以沒有出現在歷史多半是不在過問政事,或者因病去世都有可能。

但是王家在秦國的地位並沒有衰落!

王翦孫子王離依舊在大秦軍中效力,秦始皇去世以後,王離接任蒙恬出任北方長城軍團的主帥,長城軍團是秦軍的精銳部隊,王離將門虎子,不幸的是,鉅鹿之戰,王離遇到了破釜沉舟的項羽,二十萬大軍被六萬西楚軍幹翻,王離做了俘虜!

一報還一報,天道循環,絲毫不爽!


日慕鄉關


那不是銷聲匿跡,人家那叫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基本來說死相都很慘。大秦王翦父子,算得上一個為數不多的幾個得以倖存之一。

秦國似乎有一個神秘的魔咒,前代有大功的人,到了下一代的時候,結局總是不那麼動聽。比如穆公時期的子車氏、孟西白三人;孝公時期的商鞅;惠文王時期的張儀;武王時期的甘茂;昭王時期的白起;還有呂不韋、蒙氏等等。

這些哪一個不是對秦國有大功之人,但是結局。唯獨王翦父子,知進退,所以能夠安享晚年生活。但是有一點,王翦家族並沒有完全退出秦朝的範圍,蒙恬死後,北方的長城兵團由王翦的孫子王離擔任。所以人家根本沒有消失好不好。


看點兒歷史


戰國時的秦國能夠“掃六合,定天下”離不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自然也離不開他

手下那些傑出的人才。如“以法治國,機敏多智”的李斯、“殺伐果斷,屠軍百萬”的


白起、“修築長城,抵禦外辱”的蒙恬。正是因為這些功臣宿將,秦始皇才能開創出雄偉的基業。

當然,除了他們,秦國還有一名英雄,他的出現也極大的推動的秦國一統天下的步

伐。他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但是,也不禁會有人問,為何統一天下之後,王


翦似乎就沒了音訊,難道是“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臣子亡”接下來,就讓我們來

探討一下吧。



王翦: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自幼喜好軍事,並且天賦極高,後來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王翦也開始走上以戰止戰之路。若是論起功績來,就連那位“人屠”白起

也不一定能與他比肩。不信?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1.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闕與,領兵十八天,將軍隊十去其二,盡留其精銳,一戰大破闕與,攻下趙九座城池。

2.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從郡上發兵攻趙,遇上了另一位名將“李牧”,兩軍相持一年多,王翦利用反間計除李牧,李牧死後,王翦揮軍直指趙國,擊殺趙軍主將,攻下都城邯鄲,擒獲趙王,將趙地化為秦地。


3.秦始皇十九年,荊軻刺秦失敗之後,秦王震怒,另王翦揮軍攻伐燕國,燕代聯軍與秦軍戰於易水河畔。結果慘敗。王翦趁勢攻取燕都。燕王喜逃至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


4.秦始皇二十三年,李信因為輕敵冒進,導致秦軍大敗,秦王不得已親赴王翦家中,請求王翦再次掛帥。而老將王翦率領著60萬秦軍避開楚軍鋒芒,待楚軍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




而且不關是王翦,他的兒子王賁亦是一員虎將,在攻滅六國的過程中,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王家一門可謂是一門將星。再談到王翦此人,雖立功無數,但卻行事謹


慎,從不居功自傲。縱觀他的一生,經歷了范雎、蔡澤、呂不韋三任相國,但卻並未受到他們的猜度與暗害,可想而知王翦不僅會打戰,更會做人。否則,他的下場就與白起

無異了。


對外功勳卓著,對內也是國之柱石,像王翦這種會做人的重臣,秦始皇根本沒理由殺他。再說了,在秦始皇統治時期,他並沒有殺過任何一個功臣宿將。且在王翦伐楚成


功之後,早已臨近古稀之年,這時的他已垂垂老矣,對於整個大秦,已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歷史上的他銷聲匿跡可能是他已歸隱田園,頤養天年去了。

王翦作為一個執掌秦國兵權的大將,能夠做到善終,的確是一個知進退的人。因為他知道,居功不自傲,功成而身退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銷聲匿跡可能是他最好的做

法。


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們,也歡迎發表一下你們的看法


小小呆蘿蔔




在中國一家父子兩代人滅了六國是王家的王翦王賁父子。王翦,王賁 王離祖孫三代為秦國統一和強大的做出巨大的貢獻,被歷史所歌頌 幾乎沒有不是,被皆受列侯,但己經被歷史所陷沒。王離的長子叫王元,他的曾孫為王吉字子陽。,為山東琅琊王氐之祖。為西漢劉賀時代,官至博土博土諫大夫,王吉子王駿為御史大夫,王吉之孫王崇 ,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王崇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又有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時代為太中大夫向義侯。他的兒子王音為大將軍掾,生四子叫王誼,王浚,王典,王融。王融生有二子叫王樣,次子叫王覽都是名人。臥冰求魚是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是王覽的故事。王祥生活到魏晉時代了,王祥扶母攜弟覽到江南廬江,無名三十餘年,母死後才為徐州刺史呂虔召王祥為別駕,都年到花甲,還是率領土兵戰破盜寇,有海沂之康,實賴王樣,邦國不空,別駕之功。西晉


泰始五年(268年)死了。

王家在八王之亂中沒有名人但有鬥福名家王愷是反司馬懿的魏家曹家的司徒王郎的之孫名儒王肅第四子司馬炎的舅舅文明皇后正元姬的弟弟。他的哥王惲王恂王度是蘭陵侯將軍尚書,但到東晉時代是王家最旺發達時從北方瑯琊王氏家族邦助司馬睿於建康建立東晉,中興了晉室。王氏朝中地位更是權高位重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元姬為代表的到北朝時王儉,王融。名人無限
從晉朝開始三十五個宰相三十六個皇后和三十六個駙馬和一百八十六位文人名仕,都從王翦王賁王離的子孫後裔出來。是名門望族,華夏首望之族二千年傳承有序無不叫人佩服,王家的功德除王莽有爭議外,王家海納百川,河流萬世,有世界就有王家更是顯光燦爛老f煌有度。我們秦始皇時王翦的前期王齕王陵更早鬼谷子的王詡,從戰國的衛國的鬼谷子開始王家有名就左右歷史方向,留下英雄無限,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商鞅,毛遂,甘茂,樂毅,範睢,蔡澤,鄒忌,酈食其,司馬錯,蒯通,黃石,公孫衍,李牧,魏僚,李斯,徐福。等等都鬼谷子不記名和記名弟子,他六韜三略,縱橫之術,陰陽學,預言家江湖神算,兵學,神學,遊學,有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神難測,包羅萬象,修身養性,都有鬼谷子的身影。龐涓孫濱蘇秦張儀又名傳幹古所以以比干的後人也就是比干的父親是紂王紂王的先人是啟堯禹,至到黃帝都是一脈相承傳承分明有序的,從汲郡分成天水,東平,新蔡,新野河東等王氏。以太原,琅琊,京兆,河間為王氏集中之地


ww3721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強盛的秦國在秦始皇的統領下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史無前例的強大國家。而王翦、王奔父子就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主要軍事助手。

趙、魏、楚、燕、齊五國全是王翦、王奔父子率兵攻下的,可以說是功高蓋世。而位高權重、功高莫賞的武將從來都是受皇帝忌憚的,所以王翦急流勇退不在參與朝政,徹底隱退。王奔也退出一線部隊,不在帶兵打仗成為秦始皇身邊的大臣,對於他的最後記載是公元前219年跟隨秦始皇東巡。

王翦、王奔父子雖然不在帶兵,但王家作為大秦將門世家並沒有沒落。王奔的兒子王離繼承父親的職務,追隨蒙恬北擊匈奴、守衛邊疆,戰功卓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與秦始皇少子胡亥合謀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王離成為秦朝北疆軍團統帥。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中,王離被項羽擊敗俘虜,之後自殺殉國。秦朝雖然滅亡但王家的榮耀並沒散去,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被稱為“華夏首望”,是中國古代最頂級的門閥士族,在東晉時期號稱“王與馬,共天下”。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36個駙馬、186位文人名仕。

太原王氏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東漢末年大家熟知的王允王司徒就出身於太原王氏。到了隋唐時期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望,是中國最後的貴族


當狗容易做人難


王翦老謀深算,在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是特意銷聲匿跡的!

①為子孫成功晉升讓位

王翦,王賁,王離爺孫三人可謂是戰國末期璀璨的三位戰將,俗話說,名將不兩代,文人無世家。這爺孫三人硬是打破了這個束縛。王賁,王離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公元前226年,王翦率軍攻燕,燕王喜被迫出逃遼東,王賁受命攻楚,大敗楚兵,次年攻魏,魏王假出降,魏亡。公元前222年,王賁率大軍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次年攻齊,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攻取了齊都臨淄,齊亡。可見王賁和他爹一樣也是一代戰神。

試想父子兩代軍功赫赫,秦始皇會怎麼看?天下可只容得下一個至尊之位,王翦,王賁是聰明人,肯定能明白秦始皇的心思,此時選擇急流勇退可謂明智之舉。

王翦,王賁父子這麼做,無非是想給孫子和兒子鋪一條康莊大道。王翦之孫王離,後來不但被封為武城侯,並且位列於秦始皇東巡高官的第一,不但在李斯等人之上,而且高於其父王賁。王離這一切的得來免不了受了他爹他爺爺的蔭封。

②怕功高震主招來殺身之禍

秦始皇即位之時,王翦已過中年,要想在虎將如雲的秦將之中脫穎而出,靠的可不僅僅是出色的軍事才能,還要有出色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王翦為將智勇兼備,老謀深算。從王翦將60萬大軍滅楚之戰就可見一斑,滅楚戰爭中,王翦時不時派人向始皇帝為兒孫求良田百畝之事,以此來消除秦始皇的戒心。由此可見,王翦是一個洞察力十分到位的人,明白皇權至上,任何對皇權構成威脅的都勢必不會有好下場。況且,王翦橫掃六國,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六國統一之後選擇功成身退再合適不過。


文史經緯


其實玉翦父子能得以善終,還是秦始皇不殺功臣的原因。這點秦始皇做得很值得稱道。在秦始皇之前,之後的君主少有不殺功臣的。為什麼他不殺?因為他鎮得住,壓得了,有那些殺功臣而不自信的人更有氣度和霸氣。

第一次滅楚,兩將軍是李信和蒙恬。敗師辱將,秦始皇大怒,但怒過之後只是換將,讓王翦去,讓李信,蒙恬靠邊站,並沒有為難他們。李信後來平燕,追得太子丹於絎水。而蒙恬照樣受重用。

由此可見,這主子實在對得住平定六國的功臣們。

王翦平荊六十餘,幾年後病逝。王賁,王離父子於秦始皇二十八年隨行巡視天下,至琅琊。"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等群臣奏請刻石。這是記載得非常明白的。王賁後來病死。王離隨蒙恬到北方擊匈奴後做蒙恬副手,後接替蒙恬帥領長城軍團。秦二世後,領兵平國內叛亂,在鉅鹿大戰中,遭項羽攻擊,被俘,後下落不明。





劉一千五


秦朝統一之後,史料上就再無王翦王賁父子行蹤的記載了,只有琅琊石刻上還有一點蛛絲馬跡,上面寫著: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從。(省略號後面都是人名,這裡略去了)

琅琊石刻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秦朝統一後第三年,秦始皇巡狩到山東時樹立的。從這裡可以看出,隨行大臣中打頭的是王離、王賁。王離即王賁之子、王翦之孫,楊寬先生認為,“王離”應該是“王翦”之誤,否則兒子沒理由排在父親前面。但這裡或許還

有另一種可能:王翦那時已去世了,王離繼承了祖父的爵位,因此排序反而在父親前面。

從年齡上來講,王翦那時也的確年事已高。《王翦列傳》記載,滅六國時期,“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一年,王翦因“六十萬滅楚”的提議被否決,選擇了“謝病老歸”,可以推斷此時王翦至少在六十上下,如果他人在壯年就要求退休,擺明了是在和領導對著幹,很容易招來秦王的不滿、朝野的詬病攻訐,退休必定是一個表面上說得通的理由。

如果這個參照系沒有問題,天下統一之後,王翦最少也要將近70歲,那時候過世完全正常。至於王賁,如果在父親的基礎上減去20歲,那時候應該也50多歲,也不年輕了,如果是病故等原因,也不是說不通。

王翦在戰場上的最後一段時光,應該是在江南甚至嶺南地區度過的,《王翦列傳》稱滅楚之後,“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不過他的老家頻陽東鄉,也就是如今的陝西富平,至今還保留有王翦王賁父子的墓,不排除是死後屍骨運回關中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