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出爐! 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最新數據出爐! 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8月14日上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體來說,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但是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如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等,和6月份相比又出現了一些回落,引發了市場關注。怎麼客觀看待相關數據的月度波動?當前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到底怎麼樣?

最新數據出爐! 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當晚,《央視財經評論》節目邀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巖和央視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共同解析。

新聞背景:7月多項經濟指標波動

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73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7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6.3%,增速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

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增速比上月回落1.5個百分點。

多項經濟指標波動 應該怎麼看?

最新數據出爐! 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馬光遠: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基本判斷沒有變

央視財經評論員 馬光遠:在很多情況下,對中國經濟的很多判斷不應該單獨只看每一個月的數據。月度之間,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總會出現一些波動。我們現在看中國經濟最核心的一個數據是消費。消費數據表現怎麼樣,其實牽一髮動全身。

如果只看7月份,消費增速是7.6%,但從1-7月份來看,增速8.3%,數據在合理區間範圍內。但是7月份,除了汽車銷售滑落之外,服裝、家電、建材等領域的消費,增速都出現了下滑,我認為這是需要引起關注的。

最新數據出爐! 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郭麗巖:結構性因素導致月度指標波動加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郭麗巖:從消費數據上來看,其實是一些結構性的因素,放大了這個月經濟數據的波動幅度。在做宏觀研究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單月擾動因素剔除掉,主要看中樞部分。因此,如果我們技術性的剔除掉汽車消費,其實其他消費的增速是在8.8%左右,基本上與前幾月持平。

現在分析消費,不能僅盯著實物消費,汽車是實物消費,我們更應該看到消費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和品質升級。目前服務消費佔消費比重、佔居民家庭支出比重不斷在提升,所以服務消費穩勢增長其實對於穩定消費而言是有較大作用的,包括夜經濟、農村市場、家政、醫療等等服務其實在穩態運行過程當中。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政策怎麼調?

馬光遠:穩經濟的關鍵在於加大政策組合拳力度

央視財經評論員 馬光遠:從1-7月份的趨勢來看,一方面大家認為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但是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人認為,只要政策給力,組合拳力度加大的話,這個趨勢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我們手裡面有牌,貨幣政策也好,財政政策也好,基建政策也好,只要政策本身適當、得力、及時,這個政策組合拳發出來,今年穩經濟本身沒有太大問題。

郭麗巖:聚焦主體活力 做強做大國內市場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郭麗巖:我們應該聚焦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做強做大國內市場,這是重要的支點。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製造業的投資是連續幾個月在小幅回升,支撐點在於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拉動還是比較大的,這個投資靠誰?還是靠微觀主體的活力釋放。

最新數據出爐! 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還有一組數據,是私營主體部門的,無論是投資的,還是增加值的,還是上半年利潤的數據,都是略高於整體的數據,這說明什麼?這個結構性的力量就是市場活力,這對於做強做大國內市場的意義非常重大。

馬光遠:保持定力 長短並重 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央視財經評論員 馬光遠:保持定力,長短並重,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家預期的問題,大家希望通過相應的政策組合,能夠把預期往好的地方拉,要做好預期管理。一方面,我們要立足於中國經濟長遠發展,也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另一方面要穩住,不能讓經濟出現大起大落,也就是說,穩的任務很重要。穩主要就是穩增長,只要穩住了,預期就會好轉,預期轉好了,整個趨勢也會逐漸地改變。

郭麗巖:築牢“穩”的基礎 聚焦“進”的勢能 供需雙側發力 暢通經濟循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郭麗巖:要築牢“穩”的基礎,進一步聚集“進”的勢能,供需雙側發力,暢通經濟循環,把穩做實。“穩”最重要的根基,是超大的市場規模和整體市場的規模優勢。要把資源優勢變成戰略優勢,增強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使我們能夠統籌全球各類資源,向我們的平臺匯聚,進一步聚集更多“進”的勢能;同時要供需雙側發力,通過改革的方式更好地促進消費,更好地促進新業態的發展,聚焦需求側面臨的問題,從供給側尋求解決之道,為經濟循環提供更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