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話版”《道德經》(五)——《道經》第三章,斷句水平是關鍵

“人話版”《道德經》,讓《道德經》說“人話”。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馬王堆版)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傳統版)

我之前的文章曾經評論過:這馬王堆版的帛書簡直就像是富家子弟的學渣所寫,錯字連篇。像極了墳墓主人在孩童時期聽讀默寫時的作業,在其死後的陪葬品。而傳統版的《道德經》好像是一位老師在修改遣詞造句略顯幼稚的馬王堆版《德道經》一般,當然就加入了許多自以為是的想法。

《道經》第三章的兩版差別不大。“不上賢”裡的“上”通“尚”沒有問題,一個解讀為“以賢為上”,一個作“崇尚”解釋區別不大。因為“賢才”是需要通過選拔競爭得來的,不上賢自然可使民不爭。

不以賢為上,可以讓民眾不競爭;不以難得之物為貴,可以讓民眾不偷盜;不讓人人想要的事物出現,可以讓民眾心意不亂。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老百姓吃飽而不多想,身體強壯而缺少意志,讓老百姓長久無智從而無慾。

馬王堆版是“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傳統版是“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缺了一個“弗”字,這意思豈不是相反了?但從邏輯上講傳統版解釋是合理的:“知”通“智”,前面是“使民無智而無慾”,但總有“智而有欲”的,這些人就要“使其不敢為”。那馬王堆版的不就錯了嗎?

其實也沒錯,只不過斷錯句了,應該是: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前面一連串的“使”一直到“使夫知不敢”,統統都是“弗為”即“無為”而治的結果。所以段末的總結就是:“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無為罷了,就沒有治理不了的人民。

看到沒有?道家的“無為而治”比起儒家的“等級制”、“選拔制”治理更是一種“愚民化”統治,只要讓民眾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即可。這和“知識越多越反動”就是同一種邏輯。對於統治者而言,這樣管理起來更容易,當然就可以無為而治。問題是你想做那個“愚民”嗎?

我在之前的文章《從傳統文化看各國治理疫情之道》寫過:就拿此次疫情來講,我們國家採取的就是積極的“有為而治”,而日本、美國等一開始的做法就相當於“無為而治”。效果熟優熟劣,高下立判!所以無論儒家還是道家,各自的治理觀念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和歷史侷限性。

總之,你可以愛國學,但千萬不要成為“國學腦殘粉”,這和“明星腦殘粉”沒什麼兩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