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河北赵县是富庶之乡,有人夸这里的地皮强,说是插根筷子就结穗。赵县人很讲究吃喝,老年人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赵县人在年节或遇婚嫁请客时,菜肴讲究八盘八碗,多者也有12个、24个的。“八大碗”以肉菜为主,俗称“定碗”或“蒸碗”。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赵县“八大碗”属传统美食,它用大铁锅蒸。热腾腾、香喷喷的“八大碗”端上桌来,如春天的花,不可能叫全名字,却美好无限,很有诱惑力。八大碗的实惠状如同憨厚的庄稼人,霸气十足;精致状倒像江南绣女,清爽有韵。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所有菜品主要由猪肉制作,组成八碟八碗十六道菜。因当地儒家与道家文化盛行,人们崇拜“八”这个数字。人们坐席讲究坐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主要由四荤四素组成。四荤为: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材料精选肘子肉,后臀肉;四素为:豆腐、海带、粉条和时令菜。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荤菜用独特工艺先煮后蒸,有严格的程序和工序。其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下功夫。由此制作的菜肴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幼皆宜,且具色、香、味、型,兼具北方菜系特点,荤菜搭配营养丰富、吃法讲究。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如今,赵县这些传统菜被饭店大厨重又挖掘出来,从民间的“席”上搬到了饭店的餐桌上,让吃货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吃上八大碗。在赵县以蒸菜“八大碗”为主的饭店有老字号惠雅轩饭店、梅林饭店、红日饭店、宏伟饭店以及柏林街的蒸菜馆。另外,城北韩村镇上的饭店蒸菜也很有名,仍保留着老年间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所以做出来的菜肴风味不变,保持着老辈人做菜那股子原汁原味。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八大碗品种多种多样,有蒸丸子、香菇丸子、龙眼丸子、大酥肉、豆腐盒、花油扦、香米金瓜、藕夹、菜卷、肘花、扣肉、排骨、海带、粉条、豆角、豆腐等等,荤素搭配。其独到之处在于,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八大碗上桌之后,最令人嘴馋的要数那四碗肉,碗中的方块肉肉皮为金黄色或红褐色,皮下肥肉为玉白色,再下面的瘦肉为酱红色,令人食欲大增。用中肋肉做成的酥肉,则是一层肥肉一层瘦肉,玉白和酱红相间,油浓酱赤让人垂涎欲滴。再看扣肉,貌似肥腻,却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有一年,同学家办喜事,从韩村镇请来了5位大厨。我得以目睹了“八大碗”整个制作过程,热气腾腾的一口大铁锅上撂上大笼屉,十几个装着不同食物的碗盘整齐地码放在笼屉上,碗盘里的肉片、肉花和抟好的肉丸子等都是过了油的半成品,大厨们依次在碗盘里兑上风味各异的汤汁就上大火蒸制了,经过长时间的蒸制,肉里的油无穷被“逼”出来,这样的菜当然不油腻,滋味浓。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昨天,有几位朋友来赵县旅游,游览了赵州桥之后,我特意选了一家蒸菜馆,请他们吃了一次“八大碗”喝了我们当地的名酒“雪梨庄园酒”自然是纷纷点赞。诗人修哥拾贝借着酒意说,用传统“八大碗”待承客人充分体现了赵县人的民风纯朴和热情好客。修哥拾贝实在是过奖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吃当地的“八大碗”菜,喝当地特产“雪梨庄园酒”,的的确确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风情。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八大碗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手法。食材不一,因而菜品也不同。想了解八大碗的更多资讯,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八大碗。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来赵县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称定碗或蒸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