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中國古代謀略家(六)

漢末三國的亂世,出了很多的英豪,而唐初在建立“貞觀之治”的輝煌勝績的過程中,也出了許多的英豪,李世民本人很有文韜武略,而他身邊有不少文臣武將,都是很傑出的,在李世民的謀士中,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最傑出的,他們兩人被史學家稱為是“房謀杜斷”。其所指的意思是:房玄齡善於謀劃,而杜如晦則善於決斷。房、杜兩位在唐以後,常常被認為是史上賢相的典範。

房玄齡是李世民身邊最為出色的謀士。李世民稱房玄齡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之前,房玄齡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得皇位;貞觀時期,房玄齡輔助唐太宗總領百司,掌理政務,編制典章,修訂律令,選拔人才等等。

據說,年輕時的房玄齡就很有才識,善於分析,他很早就預見到隋朝必滅亡,有一次,字玄齡私下裡對他的父親說:“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現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參看《新唐書·房玄齡傳)他十八歲舉為進士,獲封羽騎尉,但當李世民領兵經過渭北時,他在軍門投靠李世民。李世民與他一見如故,房玄齡被任命為記室參軍。此後,房玄齡竭力為報李世民籌謀軍政事務,李世民每攻下一方勢力,軍中絕大多數人都瘋狂地搜搶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四處訪尋英傑人物,並把他們薦於給李世民。房玄齡長期為秦王府搜尋謀臣猛將,為李世民收攏人才。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謀略家(六)

房玄齡畫像

房玄齡在秦王府中十多年時間一直為李世民掌管軍謀大事,參贊軍機,他很擅長於軍書表奏,不用草稿,揮筆而就,文筆簡練,論理周全。唐高祖李淵看出房玄齡的才幹,極為讚賞,他對侍臣說:“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即李世民)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參看《新唐書·房玄齡傳)當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矛盾尖銳化時,李建成很擔心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於是,他奏請斥逐秦王府宮屬,果然,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逐於外就任。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謀略家(六)

房玄齡劇照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深知關鍵時刻離不開房玄齡、杜如晦,就密召二人化裝成道士進入秦王府,讓他們輔佐李世民秘密籌劃爭奪皇位的大計,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了勝利。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候君集五人被李世民封為一等功臣,房玄齡官拜中書令。

對於房玄齡被封一等功臣,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很不服氣,他認為:“義兵初起時,臣下率兵先至。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同上)李世民當廷駁斥李神通說:“義旗初舉時,各人各有心思。叔父您雖率兵前來,也是因為懼怕被誅連殺身,而且您從未親自上陣打過仗。領兵與竇建德交戰,您全軍覆滅;後來劉黑闥起兵,您又望風敗逃。如今論功行賞,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社稷,功勞堪與蕭何相比,雖無汗馬之勞,但能以大計謀居功一等。叔父您是皇室至親,朕並不吝惜封賞,但不能因私情濫於封賞,不能讓您與功臣同受獎勵!”(同上)足見李世民非常重視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社稷”的謀略,把他們和漢初的丞相蕭何相提並論。

房玄齡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席謀士等,不僅是謀略家,而且是大才子、大學問家,而宋太祖趙匡胤的主要謀士趙普,卻沒有什麼大的學問,可是,這個出身於小吏、沒有大學問的趙普,卻靠他的勤奮和謙恭,成為宋朝開國皇帝的首席謀士。趙匡胤從“陳橋兵變”中取得政權之後,直到平定南方,趙普一直是趙匡胤身邊的主要謀士,趙匡胤事無大小,都跟趙普商量,趙普積極為趙匡胤出謀劃策,他被趙匡胤拜為宰相。

趙普是小官員出身的,他的學問並不淵博,後來,趙普在趙匡胤身邊當大官後,他聽趙匡胤的勸告,勤奮讀書,認真學習。據說,趙普每次散朝回家之後,總是關起門來,躲在房中,從書箱裡取出書來閱讀;第二天,趙普上朝處理政事,總能敏銳快捷,朝臣們明顯感到,趙普他讀書大有長進。後來,有朝臣從他的家人那裡打聽到,他的書箱裡藏著的書只有一本,那就是孔子的《論語》,於是,朝臣們就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帶你瞭解中國古代謀略家(六)

趙普畫像

趙普在“陳橋兵變”時已經是趙匡胤的主要謀士,趙普和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以及呂餘慶、劉熙古、沈義倫、李處耘、王仁贍、楚昭輔等,組成了趙匡胤的智囊班子。這些智囊人員影響了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宋朝沒有像漢唐那樣,以開國文武功臣以及他們的後代組成統治集團,而是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朝廷主要由文人出身的官僚來管理,文官治國成了宋朝的一大特點。

宋朝之所以採取這樣的策略,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皇室的安全,約束甚至限制武將理政,防止武將叛亂,趙匡胤本人是通過兵變掌權的,他當然害怕他手下的武將也會學他那麼做,所以,宋朝,趙匡胤便對武將進行“杯酒釋兵權”,用獎勵來換取功臣武將的兵權;另一方面,文官系統治國方式的確立,與趙普等文臣重視以儒家學說來治國是有密切關係的。宋朝的統治策略有一方面是很成功的,那就是宋王朝確立後,成功地把武力奪天下快速轉換成文官治理天下,宋朝並沒有像漢劉邦、明朱元璋那樣殘酷地殺害功臣武將,而是以獎勵換兵權,讓功臣放棄權力,享受到名譽和利益,所以,宋朝最高統治者不會受到來自武將的威脅,而功臣們征戰之後便“下馬”,享福去了,管理國家由科舉選拔上來的文官來負責。

趙匡胤雖然自己戎馬一生,但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後卻遠比劉邦更聰明,他深知可以在馬上得天下,但卻很難在馬上治天下,所以,他不僅自己喜歡讀書,手不釋卷,而且也嚴格要求他身邊的大臣要認真讀書,以學問來治理天下。此外,趙匡胤在建國之後,便從武將手裡收了兵權,只讓將軍們去帶兵訓練,無權調兵,而調兵權歸於樞密院。國家遇到要征戰時,要由皇帝親自領兵,而管理國家由文官負責,所以,在北宋王朝的官僚體制中,從一開始就形成了重文輕武的政治風氣。而這種風氣形成,與宋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儒家治國策略的推行是有密切關係的。

宋初非常重視以儒家學說來治國國家,趙匡胤作為大宋的開國皇帝,竭力褒揚孔子和儒學,他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國子監學舍,修飾儒家先聖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並親自為孔子、顏淵撰寫讚辭,趙匡胤還還命宰臣分撰餘贊。顯而易見,宋初以趙普為首的謀略家們所主張的儒家治國策略,對於宋王朝重視以文官治國,實施儒家仁政策略,限制武將掌權等,是由重要影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