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清末維新派,戊戌七君子之一譚嗣同,總結二千年中國政治制度。他說過一句花,叫做:“百代皆行秦政制”。

這個,實在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

秦政焚書坑儒,仇富、仇視文化,仇視知識分子,剝奪了民眾獨立思考的權力。說真的,如果秦政百代行下來,中國恐怕倒退到美洲印第安人水平。

應該說,“百代皆行漢政制”的。

畢竟,即使文字獄盛行的大清帝國,依然產生了不少享譽世界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


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漢代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各項文化、制度的基礎。

漢宣帝劉詢,名病已,他在位期間,西漢國力進入鼎盛階段。此時,漢朝政治清明,四夷賓服,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穩定,歷史上稱為“昭宣中興”。


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漢宣帝劉詢,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子,是根正苗紅的皇家血統。因為受到“巫蠱之禍”牽連,劉詢曾祖母(衛子夫),還有爺爺(太子劉據)被迫自殺。小小年紀的劉詢,便跟隨外祖母進入了監獄體驗生活。

漢宣帝劉詢,也成為史上唯一做過監獄的皇帝。

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劉詢從小在民間長大,深知民間疾苦。他上位之後,對於貪官汙吏,可謂零容忍。本著公正原則,嚴肅司法制度,大力平反冤獄。每當一個刺史上任前,漢宣帝都親自召見,勉勵他們為百姓謀福利。

如果按照漢宣帝劉詢既定方針走下去,漢朝或許成為延續千年的帝國。

奈何漢宣帝劉詢做錯了一件事情,讓大漢急劇走下坡路。

什麼事情呢?

就是接班人問題!

原來太子劉奭,也就是以後的漢元帝。他的老師都是一些儒生,在其耳濡目染之下,劉奭“柔仁好儒”。而漢宣帝所任用的,都是“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循名責實”。

漢宣帝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當時的太子劉奭,覺得父親為政過於苛嚴,便委婉地諫言,應該多任用儒生,刑罰應該寬容一點。

漢宣帝勃然變色,怒斥太子,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漢家制度乃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他認為儒生們拘泥於西周所謂的德政,往往不察古今之變,名實之分,怎麼能夠讓他們治國呢?


霸道,就是講法制,不講究人情人面;王道,就是行儒家仁政,仁愛百姓子民。

所謂霸王道雜之,其實就是儒家和法家並用。儒法互補、儒法交融、儒表法裡,構成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缺一不可。

漢宣帝很想更換太子,奈何劉奭是他跟患難妻子許平君所生,又不忍心廢掉。

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後來繼位的漢元帝柔仁過度,對奸佞小人都將仁愛,不講法治,漢朝逐漸衰落了。

何以如此呢?

法家的法治精神,就是“不辨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它堅持“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間接滿足了底層勞動人民等貴賤、均貧富的夢想。君不見,劉邦、朱元璋成功登山帝位之後,血腥屠戮功臣勳貴,江山反而做得牢固,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過度強調低層民眾利益,就會走上專制獨裁的另一面。比如,韓非子就主張把不直接從事物質的人,視為蛀蟲。諸如國君身邊的近臣、儒家學者,靠耍嘴皮子吃飯的縱橫家,商工之民,還有遊俠,稱為“五蠹”。這些個“五蠹”,不從事從事農耕卻豐衣足食,不上戰場卻有官爵,危害極大。明主不但都要從精神上,還要從肉體上消滅他們。

所以,法家這個缺陷必須由儒家來彌補。因為儒家文化,不僅僅是道德哲學,它涵蓋了《六經》,經史子集諸多學問。

那麼儒家和法家關係,應該怎麼擺放呢?

從陰陽關係來考察,儒家為乾陽、陽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儒家奉行活到老,學到老,格物致知……讀萬餘卷書,行萬里路。一事不知,深引以為恥。

法家呢?

法家代表坤陰,坤之順。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即民眾要順從法令法規,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法家從人性惡出發,得出法治的必要性,不大相信所謂道德約束。

秦國商鞅變法,其實質就是以嚴刑峻法+物質獎勵,讓民眾順從。即獎勵耕戰,重農抑商,打破貴族憑藉血緣優勢,獲取國家財富和利益的局面,鼓勵大家耕田織布。


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按照乾陽坤陰的辨證關係,也就是易經泰卦的啟示:坤上乾下,天地交感而萬物通也。

法家,應該是執政黨,在上位,即君主應該光明正大弘揚法治。

儒家,應該是在野黨,在下位,即士大夫應該是儒家。

儒家的陽剛之氣上升,法家的坤陰之氣下沉。如此陰陽二氣交感,就能夠產生新生事物。

故而儒家和法家關係,應該是“儒裡法表”。

換成現代說法,就是依法治國。

而大漢朝是“儒表法裡”,儒家是主旋律。這也難怪,為何教育出一個“柔仁好儒”的皇帝。最終,儒家皇帝王莽終結了西漢王朝。

法家思想能夠把一盤散沙的民眾,迅速團結在一起。

自秦漢以來,一個梟雄若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徹底在軍隊,在社會生活之中,徹底貫徹法家法治精神。 秦始皇、劉邦、曹操、諸葛亮、劉秀、王猛、李世民、朱元璋等,莫不如此。


漢宣帝劉病已的功過得失


所以說,中國歷史就是儒法鬥爭的歷史。開創一個嶄新大一統王朝的君主,必然信奉法家的。等到王朝進入中後期,誰也不把法律當一回事。於是,儒家等級制度,有功不賞,有過不罰,耽於享樂,綱紀廢弛,腐敗叢生,則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一個梟雄再度出世,創立一個王朝。

然後,整個社會進入下一個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