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一、孩子出现“强迫症”?那是“秩序敏感期”来了

陈桢的女儿毛毛到年底就三岁了。最近,陈桢突然发现毛毛出现了强迫症的倾向。因为,毛毛开始纠结于娃娃的摆放顺序,有时候甚至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来为它们排队。

有时候陈桢不太忙,会主动帮毛毛一下,可一向乖巧的女儿却因为妈妈动乱了她摆放好的顺序而大发雷霆。无奈,陈桢只能凭着记忆重新摆回毛毛之前摆的样子,要不然,还不知道毛毛要哭闹到何时。

除了摆娃娃,毛毛还喜欢像个“指挥官”一样,安排家里人按照她的顺序吃饭、洗漱甚至如厕。比如,谁先吃哪个菜,谁先去刷牙,并且,谁要是“不听话”,她就会使用“哭闹大法”。周末的时候,陈桢和丈夫还会陪着玩一玩这样的“过家家”游戏,可到了工作日,两人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然而,毛毛十分执着。这不,下午陈桢下班得早,回来后就发现毛毛又在玩指挥的游戏,爷爷奶奶被支使得团团转。陈桢陪着玩了一会就去做饭了,可没一会客厅里就传来了毛毛的大哭声。

原来,外面有敲门声,而奶奶距离门最近,便顺手开了门,可是毛毛却不愿意了。她一边使劲往外推已经走进来的爸爸,一边哭着求爸爸重新再去敲一次门。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毛毛执着于第一个去开门已经很长时间,陈桢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惯孩子,便出来吼了两声。谁曾想,毛毛非但没有被妈妈吓着,还哭得更伤心了。最后,还是爸爸先妥协,出门重新敲了一次门,毛毛这才破涕为笑。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碰到过和陈桢类似的经历,也和陈桢一样,觉得毛毛这是强迫症犯了,或者被惯坏了。于是,轻则呵斥,重则打骂,试图将无理取闹的孩子管住。事实上,不管是毛毛强迫症一般地执着于娃娃的摆放顺序,还是非要自己第一个去开门,都是孩子发育期间的正常现象,因为她的“秩序敏感期”来了。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宝宝0~4岁这一时期是对秩序最敏感的时期,因为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

所以,明白了吧,毛毛的行为根本不是无理取闹,只是那个叫做“秩序”的“小精灵”在背后默默地“操纵”着她。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二、孩子秩序感越强,未来越自律

看到这里,也许就会有父母要发问了,那你只说这个是正常现象,到底对孩子是好还是坏嘛?

好!当然好!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期间科学教养,孩子就能培养出良好的“秩序感”,而秩序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个性特征,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一)秩序感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我们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宝宝换了床就睡不好的情况,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他对自己生存秩序的认识暂时固定为家里的环境,一旦这个秩序被打乱,孩子便会觉得危险。

因为,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秩序,让他们安然地生存于他们的秩序规则之内,孩子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快乐,自然也会觉得有安全感。反之,孩子会忐忑不安,无所适从。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二)秩序感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有些孩子玩游戏没有长性,去游乐场之后这个也想玩,那个也想玩,但最终却哪个都没有玩好。孩子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专注力太差,而造成精力无法集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秩序感的缺失

而那些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秩序感的孩子,他们凭着自己的秩序,只专注于最喜欢的玩具,分得清主次,反而更开心。到了学习上,也是一样。他们就像脑袋里装了无数的“计划表”一样,预习、复习、作业均有条不紊,丝毫不见忙乱,专注力极强。

(三)秩序感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会执着于规则和顺序。此时,父母如果顺着孩子的秩序规则,有意识引导,孩子就会形成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并且,相比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习惯,这个习惯的执行力会更高。因为,秩序是孩子喜欢的,习惯是自己养成的。

并且,秩序感还会让孩子的认知需求激增。孩子会沉浸于诸如音乐、美术这些具有节奏、对称、黄金分割线之类元素的“秩序美”中不可自拔,会主动去重复训练、学习。久而久之,不仅秩序感会更强,学习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被培养出来。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四)秩序感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我国著名育儿教育专家李群锋认为,秩序感还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

因为,孩子在为没有整齐摆放的积木和被掰成两半的面包哭泣时,恰恰说明他对事物开始有了“对错”之分。在孩子看来,整齐的积木和完整的面包是对的,而杂乱的积木和被掰开的面包是错的。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嘛,“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在孩子的世界,事物真的是只有两面的,一面对,一面错。这种看似简单的逻辑,其实是孩子正确道德意识的萌芽。

所以,秩序感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李群锋看来,“孩子一旦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形成比较好的秩序感。而秩序感这种美好的品质,会体现在孩子各个年龄阶段,成就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三、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这三招教给你

我们已经知道了秩序感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内,父母一定要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引导孩子,帮助他建立秩序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呢,以下三招教给你。

(一)不贴“标签”不“镇压”,理解并尊重孩子

在任何一段亲子关系里,理解和尊重都是不变的主题。

我们要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不为他们的意志所转移。所以,当孩子因为秩序被破坏而大吵大闹时,父母不应该直接给孩子贴上“无理取闹”或者“强迫症”的标签,而应该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或者说非原则性的要求,父母可以适当地降低自己的准则,不要勉强孩子,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去做。如果孩子的需求确实不合理,父母也一定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寻找温和的解决之法,而不能蛮横“镇压”。

比如,我们一开始故事里的毛毛,始终执着于第一个开门,显然不是很合理。此时,父母可以通过给毛毛一个爱的抱抱,或者用别的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然后事后再耐心给她讲道理的方式来平息毛毛的情绪。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二)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然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家里的日常用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之后也要记得及时归位。

因为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对孩子的物品,父母更要注重有序摆放,并且不随意更换位置。同时,也要尽量避免频繁地改动孩子的居住环境。比如换季时换窗帘,每周都换床单之类,其实对孩子的秩序感建立是弊大于利的。

如果万不得已,比如要带孩子出外旅行,父母切记要提前做好准备,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带几件孩子熟悉的物品,以便孩子在觉得危险时可以重建安全感。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三)有意识地帮孩子构建秩序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宝宝的发育各不相同,秩序敏感期的到来时间也是不同的。可是,如果父母有意识进行干预,仍可以帮助宝宝尽早建立秩序敏感期。

因为对宝宝来说,“秩序”不仅指物品放在适当的地方,还包括遵守生活规律,理解事物间的时间、空间关系,以及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宝宝足够的环境刺激

比如,引导孩子帮助整理自己的玩具,并且父母不作过多干预,尽量让孩子去自己发挥。比如,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他喜欢的杯子,引导他每天用杯子喝水。比如,多陪孩子玩亲子类游戏,或者阅读绘本,让孩子从游戏和书本中去自主构建自己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期望过高,也不能强迫孩子,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多表扬和鼓励孩子。

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要以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毕竟,适时和正确的引导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强迫症有危害?非也!它是秩序感的萌芽,还是自律的先行官

受现在精英教育畸形化发展的影响,很多父母都觉得给孩子最大的爱是送他们去上最贵的学校。其实,孩子的成长发育自有其科学规律,父母只要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科学应对,孩子自然可以成材。

就像我们今天提到的“秩序敏感期”,与其长大后让孩子花钱去培训机构学习“如何自律”,不如从小培养他的秩序感,因为,秩序感本身就可以带来最好的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