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口”應改成“否”:李鴻章“西遊記”之三

他的“口”應改成“否”:李鴻章“西遊記”之三

雷 頤

離開德國後,李鴻章一行訪問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後,於8月2日到達英國。正是英國發動了侵華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英國此時仍是世界頭號工商強國,訪問、考察英國,是李鴻章這次出訪的重頭戲,時間長,內容豐富。

在英國當然要拜會女王還有一系列繁忙的國務活動,但他通過隨員向報界表示:“他的主人反感宴席和娛樂招待。比起所有其他,他想看的其實是英國的工業區。”(1896年8月7日《約克郡晚報》,YORKSHIRE EVENING POST

在英國,他的主要活動就是參觀、考察各類工廠,尤其是鋼鐵廠和製造槍炮、軍艦的兵工廠。觀察細緻的英國媒體發現,他對藝術品不感興趣,在以收藏各種藝術品豐富名重一時的拉格賽德公館小憇時,那些舉世聞名的藝術品未能引起他的絲毫關注,吸引他的是此館的電氣、機器設施:“如果說藝術品不能吸引李鴻章的話,那麼有幾樣物件顯然做到了。讓這位老紳士高興的方法是向他展示機械和機械製品。對於此類物品,拉格賽德也比其他府邸都要豐富。這座大樓是電氣照明,當然也安裝有電話,在阿姆斯特朗伯爵的書房和他底樓的事務員屋內都安設有電話機。此外,這座宅邸還特別安裝有一套水壓器械,以便從一個人工湖供水。另一套水壓器械是用來使儲藏室的大瓶裡的水果樹長得更好,而且可以開啟它們使植物得到更多陽光。關於這些和其他設備,李鴻章很高興有人可以詳細地解釋給他聽。”(1896年8月20日《倫敦每日新聞》,

LONDON DAILY NEWS)與對藝術品的無感相反,參觀工廠他總是興致勃勃,連連提問,從武器原理、性能到成本等,往往令接待者大有應接不暇之感。有報紙報道,在參觀一家軍艦製造廠時:“巨大的轉檯似乎使他的好奇心達到了最高點。他向官員們連珠炮式地發問,後者幾乎都要來不及回答了。轉檯是用在船板上的。在臺子的最上頭安裝有運臺,再上頭安裝著槍炮。這些轉檯重達46噸左右。在兩座炮臺安裝上去後,總重量可以到達大約200噸。其中一個轉檯單獨放著,另一個上面已經裝好了運臺和重達50噸左右的重炮。炮管可以輕易地升降或者指向任何一個所需的方向。這看起來使這位中國的政治家很高興,因為他問了大量有關製造這臺機器的問題。”在參觀一艘12200噸的巨大戰艦時,李的欣賞、歡喜之情難以掩飾,對主人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審問”。他問到了鋼板的厚度,接待者回答18英寸,他進一步問:“是哈維板嗎?”回答說是的。“哈維板”即哈維法硬化鋼(Harveyed),是美國工程師哈維1890年代初期使用表面滲炭工製成鎳鋼裝甲,1892年各國開始大量使用哈維裝甲。李鴻章在1896年就知道哈維裝甲,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

在參觀一種新式可快速連發四輪子彈槍支時,李鴻章仔細檢查槍座,並問是否引自法國。一位接待者說是使用法式系統,但做了改進,另一位陪同爵士則說不是法國的,是引進瑞典的。看來李鴻章對法式頗為了解,或他自認為比較瞭解,就追問這位爵士是否瞭解法國式?爵士回答說瞭解。李又問,法式是否比這個更加便利,爵士回答說沒有。李再問是否在法式基礎上做了改進,爵士肯定說不是法式也不是英式,強調就是瑞典式。李鴻章在離開時,仍表示法國式比這個要好。(1896年8月21日《北方回聲報》,

THE NORTH ECHO

1872年李鴻章提出修鐵路被否決,此後十七年李鴻章一直努力不懈,想盡種種辦法,到1889年朝廷終於正式同意修造鐵路。此次出訪英國,他對鐵路當然分外關注,參觀了機車、鐵軌工廠,瞭解鐵路公司的運營、調度情況,細到鐵路公司為何要減少二等座增加三等座。中國正準備修蘆漢路,因此他對選用何種鐵軌格外留意,問陪同的鐵路公司總經理為什麼該公司在某些特定的鐵路上增加鐵軌的每碼重量超過了75鎊。總經理回答說:他們公司正在將鐵軌的重量增加到每碼80鎊,而在某些鐵路段鐵軌的重量甚至達到了每碼100鎊。隨著機車引擎和車廂重量的增加,為了公眾安全考慮,有必要相應增加鐵軌的質量,他們公司已經下單了比現在使用中的這些牽引能力更強更快的機車。李鴻章表示,在中國有一些鐵路段,被推薦使用每碼75鎊的重量標準。(1896年8月17日《約克郡晚報》,YORKSHIRE EVENING POST

倫敦當時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而中國尚無一家國人創辦的銀行等現代金融機構。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已有千餘家銀行和現代金融機構,中日兩國政府在戰爭中的融資能力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不僅沒有銀行等現代金融機構,而且沒有確定的幣制,實際上實行落後的“銀銅並行”的複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無法適應已推行三十餘年大工業生產的洋務運動。因此,李鴻章在倫敦參觀了著名的英格蘭銀行,向銀行主管和幾位經理細緻入微地詢問了銀行業務的種種細節,還詢問了銀行與政府的關係。他還討論了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匯率、銀元等等問題,英國媒體注意到他“看起來為了這個國家自己的利益考慮,應該拒絕採取複本位制(雙金屬)的標準”。(1896年8月14日《賽文歐科斯紀事報和肯特廣告報》,

SEVENOAKS CHRONICLE AND KENTISH ADVERTISER)雖然李鴻章有此想法,但拖到他去世九年後的1910年,清政府才決定實行銀本位,但還未及實行就被辛亥革命推翻。直到清政府覆亡,都未能解決這一幣制問題。

李鴻章訪英期間,必不可少有英國警察隨同,負責保衛。對警察,李也好奇,曾興致勃勃地向隨行警察詳細詢問當地政府管理和警察管理方面的問題,並表示中國現在還沒有警察制度,希望今後也引進警察制度。(1896年8月17日《里茲信使報》,LEEDS MERCURY)五年後,經過庚子大動亂後,中國在1901年也就是李鴻章去世的那一年,終於創辦了地方性性警察制度;1905年清廷新政,設立巡警部,為全國性警察制度創設的標誌。

英國陪同人員和媒體都發現,李鴻章喜歡發問,參觀時喜歡提問,甚至接受媒體採訪時,也“以攻為守”,向採訪的記者頻頻發問,有時被採訪者成為採訪者,採訪者反成被採訪者。

有次與一位英國印度殖民地內務部的官員一起,李頻頻發問,這位官員招架不住,承認李鴻章對英國在印度的內政管理,比自己知道得還多。看來,李鴻章也認真作了一番功課。李鴻章對“包羅萬象的知識所流露出的渴望”,他們大為驚奇。有懂中文的英國人戲稱中堂大人的“口”應改為“否”,因為他張口閉口就是“可否”、“能否”、“然否”地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