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的基本功训练之共鸣

发声的基本功训练之共鸣

共鸣是语言表演的筋骨

物体振动发出声响,这声响的频率影响到周围空气也产生振动,这种现象称为共振,又称为共鸣。共鸣用得好,声音就圆润饱满,没有共鸣就会出现声音发扁、发尖、单薄、干瘪等现象,如同一个人得了软骨病,四肢无力,站不稳、戳不住。声音若立不起来就好像说话没有筋骨。

如同乐器的共鸣箱,人体各部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共鸣腔。运用好了可以调节我们的声音大小及音高,产生变化为语言服务。例如:胸腔、咽腔、喉腔、鼻腔、头腔,还有额窦与蝶窦。又由于咽腔、喉腔、口腔、鼻前腔(鼻孔)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活动状态改变体积容量,故称之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头腔、额窦、蝶窦和鼻后腔却属于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如果按其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腔。

三腔

上腔——在软腭以上,包括鼻腔与额窦、蝶窦统称为头腔

中腔——在软硬腭到喉头之间包括喉腔、咽腔统为口腔

下腔——在喉头以下称为胸腔

要想共鸣好,通常是使三腔贯通,形成整体共鸣腔。根据频率的高低,有所侧重地控制不同区域。我们了解到声乐,唱高音的时候,通常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胸腔共鸣为辅;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头腔共鸣为辅;唱中音时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胸腔共鸣为辅。如图所示:三腔运用的比例侧重有不同的变化。

发声的基本功训练之共鸣

实践证明,只有侧重一腔而不丢弃其余两腔,使三者形成统一完整的混合共鸣腔体,声音才能圆润、饱满、明亮有穿透力,有弹性,松弛而且柔和。也就是说,歌唱时的发声状态,要在有呼吸支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三腔贯通的共鸣腔体,做到既轻松又有控制,从而获得优美的声音。三腔畅通,能自如地调节上、中、下三个共鸣区,完成声音造型。这既是声乐艺术的重心之一,也是朗诵和影视表演语言艺术的基本功之一。因口腔所处的位置,它担负着上连头腔下连胸腔的调节功能,所以首先应解决开口、开牙、开喉咙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