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何尝不是在变相的杀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前段时间大火,该剧短小精悍,内容发人深省。主要讲述的是由一件无差别杀人案引起的关于善与恶的讨论。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媒体人的一些感悟。

《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何尝不是在变相的杀人

该剧由贾静雯,曾沛慈领衔主演。贾静雯在剧中扮演的是在品味新闻电视台上班的副总监,同时她也是一起杀人案件的被害者家属。该起案件是一个叫李晓明的男孩在电影院开枪杀死了九个人,此事件一出,李晓明被社会大众谴责,并被判处死刑。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李晓明的家人为此不能再抬头做人,李晓明的家人整日带着口罩,爸爸酗酒度日,妈妈靠卖粽子维持生计,而妹妹也不得不辍学,躲在家里整整两年。而逝去的无辜生命也无法挽回,9个家庭的破碎更是给亲人带来巨大的伤痛,难以修复。

该剧也围绕着这起案件,引发许多对于善与恶的思考。滥杀无辜之人的李晓明固然罪不可恕。然而,还有一群为了高收视率,片面报道,刻意引导的媒体人也犯下不少罪恶。

《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何尝不是在变相的杀人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一个遭受校园霸凌,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的初中生杀死了几条人命,并在事后高喊“李晓明万岁”被记者报道是模仿李晓明的精神病,记者去采访学校,邻居好友,被害者家属的看法并且报道,却剪辑和隐瞒掉了一些被掩盖的完整真相。新闻一出,观众们又充当正义使者,大肆辱骂,恶意中伤。该初中生的妈妈发视频质问媒体 :”为何儿子被霸凌,被欺负却不报道”。最终无法忍受痛苦的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带着儿子轻生。

《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何尝不是在变相的杀人

媒体向来是报道事实真相的媒介。曾几何时,媒体的本质渐渐的变了。一些媒体为了抢占头天,独家新闻,获取高收视率变成了她们追求的目标。他们制造夸大的标题噱头,片面化的主观内容,去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并在不知不觉中,媒体人逐渐丧失初心,一味追逐利益。

《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何尝不是在变相的杀人

说到媒体,就不得不说到网络暴力。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获取信息更容易了。同时,互联网也有弊端。许多事情在网上可以很容易被看见,网友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躲在虚拟匿名的网络世界里,有人在传递善意,有人也利用它来散播恶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为罪人李晓明辩护的王律师和他的妻子就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因为王律师总是帮助罪人辩护,被网友辱骂,泼粪,怀孕的妻子更是被匿名恐吓,语言攻击,最终,妻子在一次惊吓中流产,刚出生的孩子也无辜离世。

《我们与恶的距离》媒体何尝不是在变相的杀人

网络暴力一直都是这几年的只增不减的现象,在事件尚未明了,网友们总是急不可待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中指责,中伤人。这部剧以几个画面,几个片段便把现实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想到了王小波说的一句话“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要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表言语的网络世界里,希望大家可以“沉默”一些,在一些事件尚未被查清,可以谨慎言语。作为曾令我无比向往的媒体职业,也希望可以多多客观,而不是刻意引导,保持住职业底线。这不仅是对于剧中的一些感想,也希望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真实世界里,可以多多传递善,或者,可以保持点“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